從玲娜貝兒到拉布布,年輕人究竟需要什麼情緒價值

來源:澎湃新聞

被稱爲“塑料茅臺”的Labubu徹底火了。不久前的端午假期,筆者就見識了二次元潮玩店裡年輕人排起長龍的景象,即便如此,也無法保證你一定能買到心儀的Labubu,因爲抽中盲盒隱藏款的幸運可不是人人都有的。

Labubu何以成爲頂流?很多人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情緒價值”。確實,一代年輕人有一代年輕人的流行,當代年輕人身處緊張、焦慮的現代生活,格外渴求從潮玩中獲取“治癒感”。但事情並不那麼簡單。

不妨回想一下,曾經同爲潮玩頂流的玲娜貝兒留給公衆的突出印象是什麼?沒錯,是“萌”。粉色的皮毛、藍色的大眼睛,輔以扮演者的生動表演,比愛心、搖尾巴……無論是主題樂園的現場互動,還是和玲娜貝兒有關的短視頻、表情包,“萌”是這一IP的一大特點,也迎合了時代的需求,正中年輕人下懷。畢竟大家在忙碌的工作之餘,都喜歡看些可愛的、令人愉悅的事物。

但是,Labubu恐怕無論如何也難以和“萌”聯繫到一起。超長耳朵、壞壞笑容,還咧嘴露着一排尖尖的小獠牙,要不是在後期設計中進行過一定程度的調整,Labubu可能連“醜萌”都稱不上。然而事實是,它很火,而且火爆的程度有超越玲娜貝兒的趨勢。

一種解釋是,年輕人不再追求某種標準化的審美,而希望通過潮玩形象展現自己獨特的“個性”。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但仍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天下之大,稀奇古怪的潮玩如此之多,爲什麼偏偏火的是Labubu?

其實,玲娜貝兒和Labubu的形象看似相差千萬裡,但不是沒有相似之處。和迪士尼擁有的衆多經典形象相比,玲娜貝兒沒有獨立的故事線,人物設定也不甚清晰,主要依靠和粉絲的互動讓自身內涵變得豐滿和立體。而Labubu的身世來歷更是“神秘”,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描繪它的故事。

就此而言,從玲娜貝兒到Labubu,它們的走紅都符合後現代文化的特點——人們不再將社會文化視爲自然而然的、既定的,而是認定它是歷史過程的產物,因而能夠被改變或轉型。年輕人對“個性”的強調,本質就是對多元性和多樣化的頌揚,哪怕是作爲精神陪伴的潮玩,也不應該是被事先設計好、規定好的標準化工業產品。

年輕人總是傾向於拒絕任何“普遍化”的社會文化,但並不意味着他們願意處於隔絕、孤獨的處境中。必須認識到,在現代商業社會中,我們的想象力和實際欲求源自他人,經過包裝和賦值,商品擁有的符號內容意味着一種身份認同,更是不同獨特主體得以交往的“通行證”。

換句話說,年輕人從潮玩中得到的情緒價值絕不僅是“治癒感”,而是一種“對話”和“理解”——自我的品味得到讚美,自我的審美得到認同。

在這條道路上,Labubu無疑比玲娜貝兒走得更遠,也更爲激進。玲娜貝兒已經呈現出一定“自由想象”的空間,但它仍然無法徹底擺脫既有IP的影響,必須利用“萌”“可愛”等特點來吸引消費者,向目標羣體輸出迪士尼文化。而Labubu具有更加明顯的“在地性”,即更容易適應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特點,實現無縫連接。

在海外市場,labubu也非常火爆,受到衆多娛樂明星和年輕消費者追捧。事實上,從2018年佈局海外並逐步推動全球化戰略以來,泡泡瑪特的業務版圖已遍及全球近百個國家及地區。

不難想象,如何在設計環節融入更多本土元素,搭建溝通橋樑促進文化交流,嚴格遵守當地市場規則,逐步與海外消費者建立信任,既離不開“長期主義”的堅持,更需要對於“他者”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很多人此前甚至並不知曉Labubu來自一箇中國品牌,恰恰說明中國傳統文化秉持的包容性,正是推動世界走向全球化的重要支撐。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讀懂Labubu的走紅,不僅是對Z世代情緒表達需求的理解,也是對“中國文創產業何以走向世界”的又一次生動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