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個“五分之一”看楊浦之變

上世紀80年代,楊浦工業產值傲視羣雄,佔據全市五分之一。當工業時代的齒輪聲逐漸隱去,時隔多年,楊浦數字經濟的新引擎發出最強轟鳴——以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爲代表的數字經濟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24年規模攬下全市五分之一。兩個“五分之一”,丈量出楊浦發展之變,這是了不起的成績。

楊浦的工業基因可追溯至20世紀初,楊樹浦電廠、水廠、煤氣廠等企業曾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標杆。曾有多麼高歌猛進,就要承受調整時多麼劇烈的陣痛。 20世紀90年代,當上海紡織業的最後一縷紗線飄落,傳統制造業佔比從峰值時的35%降至不足5%。老工業區轉型是一道世界性難題,既要在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又要克服結構調整帶來的難題,挑戰之巨、困難之大,“五分之一”的取得,實屬不易。

這來之不易的“五分之一”,是頂層設計、科學謀劃中取得的。

2003年,楊浦建設知識創新區,極大激發了區域創新活力。20多年來,楊浦依託科教資源優勢,致力推動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聯動”,蹚出了一條“工業楊浦”到“創新楊浦”的轉型之路,這一戰略轉型重塑楊浦的經濟面貌,大批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業孵化器如雨後春筍般涌現。

2019年,楊浦緊緊抓住數字經濟迅猛發展的“風口”,將百年工業積累的產業鏈經驗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以“科創+生態”重構城市競爭力。

2023年,楊浦區委提出“人民城市新實踐、創新發展再出發、振作楊浦一股勁”三篇大文章,以數字經濟爲一個核心主導,充分發揮“智能+”“互聯網+”兩個基礎支撐作用,着力打造在線新經濟、智能製造、創意設計等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羣,前瞻佈局科技服務、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綠色低碳等四大新興領域,全力構建“1+2+3+4”創新型現代化產業體系。

同時,發揮政府引導基金牽引作用,引導社會創投基金共同參與“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吸引不同發展階段的股權投資機構在楊浦聚集。

這來之不易的“五分之一”,是在政府和市場的共振中實現的。

政府層面的政策設計進一步加速了這一進程。通過“大廠+大學”模式,楊浦吸引了美團、嗶哩嗶哩、抖音等頭部企業,形成“長陽秀帶”在線新經濟生態園等產業地標。載體空間持續拓展,嗶哩嗶哩新世代產業園、美團上海科技中心、雲際尚浦雙子塔、中交集團上海總部等項目正在加速建設中。截至2024年,全區數字經濟企業超8000家。

同時,楊浦推出“鏈長制”,由區委書記、區長擔任“總鏈長”,聚焦互聯網電商、科技金融等12條細分產業鏈,推動企業集聚與協同創新。

出臺《楊浦區產業人才支持專項實施辦法(試行)》,實施全球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者“優享計劃”。“找工作到楊浦”,是許多年輕人的首選。集聚頭部數字經濟平臺從業者超過4萬人,平均年齡28歲。

“關鍵時刻準確研判,重要節點果斷決策。無論在力度、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可以用‘空前’來形容。”各方積極評價。

2024年,楊浦入選“國家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其“發揮區域創新優勢打造數字經濟產業集羣”的經驗獲全國推廣。

這來之不易的“五分之一”,進一步增強了楊浦的底氣和信心。

從工業產值到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的佔比變化,楊浦區的產業轉型體現了經濟結構的高質量升級。儘管兩者佔全市比重均爲“五分之一”,但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的“含金量”更高。產業附加值與經濟貢獻層面上,傳統工業依賴資源消耗和勞動力密集模式,附加值相對較低;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利潤率達12.3%,顯著高於工業。創新驅動與產業集羣層面上,傳統工業技術迭代較慢,且依賴既有產能擴張;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企業通過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技術持續提升競爭力,形成“創新策源—成果轉化—產業升級”的閉環。經濟韌性與可持續發展層面上,傳統工業對能源、土地等資源依賴度高,面臨環保約束;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具有低能耗、高滲透性特徵,數字經濟本身通過在線服務、雲計算等減少物理資源消耗,契合“雙碳”目標。楊浦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不僅實現規模上的突破,更通過高附加值、強創新、生態集聚和可持續發展,推動區域經濟從“工業楊浦”向“數字楊浦”的質變。未來5年,楊浦的目標直指“5000億數字經濟規模”,並佈局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等新賽道。

楊浦區委書記薛侃說,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上海楊浦將持續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加快構建覆蓋全域的創新支撐體系,打造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創新秀帶,爲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