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鏡頭王者到AI光學解決方案 大立光啓動新戰局

全球手機鏡頭龍頭大立光董事長林恩平揭櫫未來展望,焦點集中在四大主軸。(圖/財訊提供)

全球手機鏡頭龍頭大立光於今天(9日)召開第三季線上法人說明會,由董事長林恩平揭櫫未來展望。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本季法說焦點集中在四大主軸:匯率回貶推升獲利、Bypass(被繞過)結構壓抑毛利、AI Zoom與可變光圈成爲技術亮點,以及新廠動態透露產能升級佈局。

大立光第三季合併營收176.77億元,季增51%、年減7%,毛利率47.2%,稅後淨利70.8億元,每股盈餘(EPS)53.05元。第三季毛利率雖維持47%,仍低於市場預期,對此,林恩平指出:「毛利率下滑主要受匯率與Bypass Revenue 增加導致。」但累計前三季營收439.29億元、年增7%,每股盈餘爲109.06元,年減16%。

所謂的Bypass產品,指的是公司僅出貨鏡頭,不負責整組相機模組(含馬達、IR 濾鏡與感測器整合),換句話說,大立光在供應鏈中被「繞過」部分組裝價值鏈,只認列鏡頭營收,這類訂單 ASP(平均售價)與毛利率均較低,雖出貨量強勁,卻稀釋整體獲利能力。

所幸匯率回貶仍推動獲利,第二季原本受新臺幣升值影響,大立光帳上匯損逾30億元;第三季則出現明顯反轉,營業外收入達18.98億元、其中匯兌收益約6.73億元,推升EPS至53.05元。

爲了優化產品組合,大立光正積極投入玻璃鏡片與可變光圈等新技術開發,爲中長期成長鋪路。

其中,《財訊》雙週刊指出,新一代 Periscope潛望式鏡頭 初期量產良率偏低,林恩平指出,良率可望在兩至三季後回升。

至於可變光圈(Variable Aperture),也被視爲下一波鏡頭升級主軸。林恩平說明,若鏡頭設計含兩個光圈,需測四個光站;三光圈則需測六站,「測越多光站,偵測出的瑕疵點(defects)越多」,顯示測試與製程複雜度大幅提高。法人指出,可變光圈能在手機有限空間內兼顧亮度與景深,是大立光的關鍵研發方向。

還有AI Zoom(人工智慧變焦),則是結合AI演算法與多幀影像融合,在不增加鏡頭數量的前提下實現更高倍變焦與畫質提升。林恩平分析:「若只是補畫素,AI可降低鏡頭規格;但若要達到真實變焦與景深控制,仍需高階鏡頭。」法人認爲,AI Zoom並非取代光學變焦,而是「軟硬整合」的輔助技術,反而推升對高透光鏡片、精密緻動器與玻璃鏡頭的需求。

面對未來高階鏡頭複雜化趨勢,大立光同步加快產能升級腳步。林恩平向《財訊》雙週刊透露,第四座新廠(中科第四廠)已完成樓層規劃,明年起空間不再是瓶頸。

文章來源: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