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場C位”到奧萊折扣,“箱包界愛馬仕”割不動中產了?
作者 | 陳振
來源 | 財經八卦(ID:caijingbagua)
引言:曾經,新秀麗是商務人士的標配,其旅行箱和登機箱幾乎成了“精緻生活”的代名詞,但如今的它,似乎已遠離了曾經的高端形象。
曾經的商務標配
如今消費者卻不買賬
如果你十年前去機場出差,大概率會看到不少人拎着新秀麗的行李箱,那可是“商務精英標配”,走哪兒都帶着點“我是搞大事的人”的氣場,配上西裝、登機牌和藍牙耳機,像模像樣。
而當時的新秀麗,也的確是一種身份象徵:低調中透着可靠,不張揚但有質感。
但現在,再走一圈機場、高鐵站或者商場就能明顯感受到:新秀麗雖然還在,但熱度卻早就不在了。
比起站在機場登機口閃閃發光,它更常出現在奧特萊斯的玻璃櫥窗後,貼着醒目的“3折起”標籤,甚至還有店員在門口喊着“最後一天清倉”,網友一句調侃戳穿現實:“新秀麗不是倒了,而是打骨折。”
說實話,新秀麗當年真的是靠實力火起來的,那種抗摔、耐磨、能陪你“走南闖北十年”的堅固耐用,確實在那個追求實用和品質的時代非常打動人。
很多人甚至把它當成“成年人的第一隻行李箱”,一個能背上肩、拖上路、抗下雨的好搭檔,可惜,時代變了。
現在的主力消費羣體換成了Z世代,他們買箱子不僅要能裝,還要“能發”,能發朋友圈、發小紅書、發抖音:得好看、得吸睛、得有個性。
講真的,哪怕箱子用不壞,拍出來不好看、不出片,那也得打入冷宮,而新秀麗那種一成不變的“黑灰銀商務風”,在他們眼裡簡直就是“中年人的符號”。
不僅如此,市面上冒出來一大波新品牌,走的是“又美又便宜”的路線。
我們刷刷小紅書、抖音就能發現,不少品牌打着“設計師同款”“北歐極簡風”“日本輕奢感”等標籤,箱子顏值拉滿,價格只要三四百,關鍵還能一堆好評“種草”。
對比下來,新秀麗就有點尷尬了:價格上不親民,設計上不吸睛,宣傳也不討喜。
再加上網絡上各種“新秀麗平替”層出不窮,看起來和正品差不多的樣子,價格卻低了三分之一。
很多消費者心裡就會想:“買個幾千塊的行李箱,不如省下錢去加個航司行李託運額度。”這也怪不得新秀麗越來越被邊緣化了。
眼看別人玩轉流量
它還在講“耐用”
時代變了,品牌的玩法也早就不是以前那一套“打打廣告、開開專櫃”那麼簡單。
現在拼的是誰能刷進年輕人的手機屏幕裡,誰能在社交平臺上“火”起來,誰就能搶佔他們的錢包,但新秀麗似乎一直沒太搞明白怎麼跟年輕人“說話”。
不妨看看別人是怎麼幹的。
當打開小紅書、抖音的時候,日默瓦那種動不動上萬的箱子,成了“身份的象徵”,哪怕只是拍個機場照,拎着日默瓦走在T3航站樓,氣場瞬間拉滿。
而人家背後可不是坐等顧客自己“感知品牌價值”,而是花大力氣在營造“調性”,例如一些聯名款、限量版、明星種草、博主曬單等,一波又一波的攻勢,造勢造得好,哪怕貴,也有理由。
反觀新秀麗這邊,雖然也不是沒行動,搞了直播、做了聯名,還推出了“故宮系列”,聽起來挺不錯的,但效果嘛,說實話挺一般的。
它的抖音直播間看的人很少。再看小紅書上的官方號,內容散亂、互動寥寥,說它還沒入局都不爲過。
這時候新秀麗自己還在講:“我們的箱子耐用。”說實話,這確實是它的優勢,但問題是,現在耐用早就沒什麼特別的了。
市面上三五百塊的平替品牌,一個個也能扛摔、能拉拉鍊十年不壞,耐用是基礎,不是賣點。
總不能指望年輕人花四五倍的價錢,只爲了“這個箱子能多扛兩年”吧?
不僅如此,它在視覺語言上也沒跟上節奏,除了那個“貝殼箱”還能被認出來,其他產品沒啥記憶點。
而在這個“看臉的世界”,箱子也得時尚、得上鏡、得配得上旅拍濾鏡。
消費者想要的是能體現個性、能代表審美甚至“社交地位”的東西,而不是單純一個“裝東西的工具”。
品牌升級的關鍵,是要先把思維方式從“我做什麼”轉到“你想要什麼”。新秀麗的問題就在於,它做了很多事,但沒有真正在用戶心裡紮根。
該“出圈”的時候出不了圈,該“吸粉”的時候吸不到粉,說到底,還是沒有真正理解當今時代的消費觀念,等着年輕人回頭認可“耐用”這一價值,恐怕是等不來的。
TUMI頂住壓力
但難代表整體翻身
在新秀麗的持續“掉隊”中,其收購的品牌TUMI就像那個成績還不錯的孩子,被家長拿來反覆說:“你看人家TUMI多爭氣!”
確實,2024年第一季度,TUMI在中國市場竟然還能實現逆勢增長10.9%,而且北京、上海、成都這些核心商圈開了旗艦店,在品牌整體低迷時顯得格外“亮眼”。
不過別急着高興,這個“好學生”也救不了全家,首先,TUMI是走高端路線的,一個登機箱就六七千,鋁合金款直接上萬,揹包也多在四五千這個區間。
這是什麼概念?普通白領可能得攢兩三個月零花錢才能買一個,而且買完也不太敢隨便用,怕颳了、怕摔了,生怕對不起那一串數字。
這也導致TUMI的用戶羣非常窄,主要集中在商務人士、金融行業這類“打工天花板”級別的人。
平常我們刷一刷社交平臺就會發現,TUMI的熱度遠不如它的價格,不像一些高端品牌,“貴”得很有話題性,TUMI更多的是“沉默的金錢”:很貴,但不紅。
而且它的品牌調性也有點“高冷”,產品設計偏沉穩、功能性強,雖然耐用、實用,但視覺風格略顯保守。
對於追求個性和潮流的年輕人來說,TUMI很難激起“哇,我要擁有它!”的衝動,更別提成爲社交平臺上的流量寵兒了。
因此,TUMI雖然表現不錯,但在整個新秀麗集團的品牌中影響仍然有限,母品牌新秀麗和大衆定位的American Tourister(美旅)纔是撐起大盤的主力。
尤其是新秀麗本身,一直是集團營收的“半壁江山”,它一旦下滑,再怎麼指望TUMI也扛不住。
所以說,TUMI的亮眼不能當成救命稻草,它最多隻能證明:新秀麗集團並不是沒能力運營好品牌,而是主品牌的思路沒變、節奏沒跟上。
如果集團不想被TUMI“帶着走”,而是希望整個品牌家族都重新煥發活力,那就必須在新秀麗這塊老牌業務上進行大改造,真正從產品、營銷、渠道三方面同時破局。
畢竟靠一個高端品牌苦撐門面,就像拿着一把好牌卻總打不好局,這終歸撐不久。
曾經的新秀麗,是很多人心中的“高端旅行開始的標誌”,拿着它就是機場裡最靚的仔,貴賓廳里人手一個。
可如今,它卻成了不少年輕人口中的“過氣老大哥”。
不是大家不需要行李箱了,而是他們需要的不止是箱子,而是個能表達態度、展現品位的“生活搭子”。
新秀麗的問題並不是沒有基礎,而是沒能跟上“情緒消費”和“審美主導”的時代節奏。
在當今的消費時代,光靠“耐用”是不夠的,想要抓住年輕人的心,靠的不只是情懷,更得是新鮮感、參與感和話題感。
但話說回來,一個品牌能紅一百年,說明它的根基確實穩。
那麼問題來了,現在就是它該“變身”的時刻了:到底是繼續穩守傳統慢慢邊緣化,還是破局翻新找回存在感?選擇權,還是在新秀麗自己手上。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發表您的意見或者看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