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慧眼”到“產業中臺”,奧比中光憑機器人視覺扭虧爲盈|智能涌現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石恩澤 深圳報道

近日,奧比中光(688322.SH)公佈了一季報。這家自上市前就開始虧損的公司,終於走出了虧損泥潭。

財報顯示,2025年一季度,奧比中光實現營收1.91億元,同比增長105.63%;歸母淨利潤2431.50萬元,同比增長184.48%。

在此之前,奧比中光連續7年的歸母淨利潤都處於虧損狀態,甚至上市3年後,都未能實現盈利。

轉機出現在2024年。自2024年一季度起,奧比中光歸母淨利潤增速由57.75%開始一路向上。對比2023年,奧比中光2024全年淨利潤增長了77.20%。

截至發稿,奧比中光(688322.SH)報57元/股,漲1.10%。

收斂方向,聚焦“機器人+AI”視覺產業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與奧比中光交流過程中發現,奧比中光扭虧的背後在於,奧比中光提前爲自己下個十年,找到了新的增長點,並正在行動。

2023年,在公司成立十週年之際,奧比中光在年報中表明新定位——公司要成爲“機器人與AI視覺產業中臺”。而前十年,奧比中光更強調技術,其定位是,“從3D視覺技術出發,致力於打造最好的3D‘慧眼’”。

從定位上可以看出,奧比中光第一大改變在於,收斂戰略方向。奧比中光機器人產品部負責人鍾亮洪與記者線下交流時說,經過10年探索,奧比中光在嘗試了“衣、食、住、行、工、娛、醫”各個領域後,開始往機器人和AI視覺上聚焦。

而這個轉變不僅在定位上,在產品線上也有所體現。

此前奧比中光的機器人主要採用結構光技術。但在具身智能產業爆發後,2023年,奧比中光推出Gemini 2系列,採用雙目結構光技術,進一步強化自己與機器人產業鏈之間的關聯——爲機器人帶來更智慧的雙眼。這也讓不少機器人有了感知,開始由人爲操控向着自主移動進化。

上述一系列轉變也給了機器人賦予了更高的價值。鍾亮洪舉例稱,有一家做物流叉車的企業,與奧比中光合作裝上“機器人之眼”後,該企業的物流叉車升級爲“無人”叉車,助力自身營收大幅增長。

2024年,奧比中光再接再厲推出了Gemini 330系列,集成至英偉達Isaac機器人平臺,併成爲行業首家全面覆蓋接口矩陣的科技公司。此舉不僅讓奧比中光的產品能夠適應更多場景,也推動了下一代機器人視覺解決方案的發展。

連續2代雙目3D相機產品的成功,讓奧比中光驗證了“技術迭代—量產提速—成本優化”正向循環。2025年,具身智能產業徹底爆發,奧比中光又推出了Gemini 435Le,適配更多形態的機器人產品。

鍾亮洪表示,Gemini 435Le產品標誌着奧比中光雙目3D相機正式邁入“室外複雜環境+大型機器人”時代,不僅延續Gemini系列在330系列上的突破,更完成從通用應用到室外複雜工業場景的技術跨越。同時,奧比中光還實現了從感知芯片到整機模組的全棧自研,讓下游機器人廠商在供應鏈上沒有後顧之憂。

據瞭解,目前奧比中光已將Gemini系列產品積極送樣,可與市面上大部分人形機器人客戶進行適配。例如,宇樹的G1以及傅利葉智能的GR-1採用雙目結構光方案;全球知名人形機器人公司SanctuaryAI的Phoenix以及騰訊的小五采用iToF方案;星塵智能S1採用的雙目結構光+iToF方案。

此外,根據2024年年報,奧比中光在3D視覺傳感器生產量達88.84萬臺,比上年同期增長17.10%。也可以看出,奧比中光產品在機器人市場的需求持續高漲。

以中臺定位,向製造環節延伸

值得一提的是,奧比中光並不想搶佔客戶的光芒。從上述定位上也可以看出,奧比中光是以“中臺”來自居。鍾亮洪稱,“奧比中光要做客戶背後的供應商”。

而“中臺”的背後,還體現了奧比中光另一個轉變,即公司接下來要把觸角往製造端更進一步,不僅做自研的芯片和傳感器,還將承接客戶的代工組裝需求。

要知道,量產經驗對不少初創企業來說,是陌生的,同時也成爲它們今年急需邁過的一道門坎。而經過多年發展,奧比中光已經長大了,能將沉澱的規模化製造經驗,用於反哺初創企業了。

此外,在場地上,奧比中光也已做好準備。2023年奧比中光在佛山順德投建的3D視覺感知產業智能製造基地,目前一期已投產,二期工程已完工。該基地是集“研發+製造”爲一體的3D視覺傳感器及終端、機器人制造工廠,建築面積超10萬平方米,具備百萬級量產能力,可提供靈活可靠的OEM服務。

另外,今年4月29日奧比中光還對外公告稱,公司將增發股票向特定投資者募資21.87億元,用於機器人AI視覺與空間感知技術研發平臺項目、AI視覺傳感器與智能硬件製造基地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可以看到,奧比中光的扭虧爲盈,不僅是財務數據的拐點,更是其十餘年技術積累與戰略聚焦的必然結果。

未來,隨着人形機器人市場的爆發和全球產業鏈的深度整合,奧比中光將開啓公司的第二增長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