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鬼滅》猗窩座看「刺青刑」 日本古代罪犯因此自暴自棄

引言:《劇場版「鬼滅之刃」無限城篇第一章:猗窩座再襲》票房突破4億新臺幣,其中重頭戲角色「上弦之參.猗窩座」受到大量討論,他在人類時期因爲偷竊,而被施以「刺青刑」,因此手臂上有線條紋路。在圓神出版《鬼滅的暗號》一書中,曾透過猗窩座來介紹日本的「刺青刑」、「刺青文化」演變和影響。

▲《劇場版「鬼滅之刃」無限城篇第一章:猗窩座再襲》上映後,「上弦之參.猗窩座」的討論度不斷。(圖/翻攝自@kimetsu_off推特)

文/瀧音能之(監修)、蔡亦竹(審訂)譯者/黃詩婷摘自/圓神出版《鬼滅的暗號》

上弦之參.猗窩座在身爲人類的時候,是名爲狛治的少年。他出身貧困家庭,爲了要幫臥病在牀的父親買藥,因此不斷偷竊,結果父親感到痛心而自殺。雖然他多次失風被捕、也承受了刑罰,卻還是叫囂着「要砍就砍啊!兩手都被砍了我還有腳!我就用腳偷給你們看,下次你們抓不到我的!」(第154話)。

猗窩座兩手上都有三條線刺青,這是江戶時代的「刺青刑」。幕府正式採用刺青作爲刑罰,是在享保5年(1720)時八代將軍德川吉宗,爲了抑制犯罪率而引進的。在皮膚上做出傷口、放上黑墨或者赭朱等色素,來描繪出花紋、圖樣或者文字這種刺青的文化非常古老,在《魏志倭人傳》當中也記述着「邪馬臺國的男性皆有刺青」。

另外,在庵美羣島到琉球諸島一代,女性會在指尖到手肘處刺一種名爲「HAJICHI」的刺青。在北海道,愛奴族的女性也會在嘴脣周圍刺青。而作爲刑罰使用的刺青,則是中國自古即有的。有位名爲英布的將軍在前漢時代非常活躍,由於他年輕的時候曾經犯罪而遭到刺青,因此又被稱爲「黥布」(「黥」便是指刺青)。

在《日本書紀》當中記載着,屢中天皇的時代有位協助住吉仲皇子反叛的阿曇濱子,他承受的刑罰爲「即日黥(當天執行黥面之刑)」。

以江戶之「花」身分繁榮盛開的刺青文化

古代的刺青,說起來其實大多仍是裝飾的一環。但逐漸荒廢以後,中世紀就幾乎消失了。不過進入江戶時代以後,刺青文化又再次重新發展。成爲主要推手的,就是經常身着一條兜襠布在工作的鳶職人(工地技師)以及飛腳(快遞人員)。

由於當時認爲裸露肌膚是件令人感到羞愧的事情,因此他們用刺青遮蔽身體。當時的鳶職人在經常發生火災的江戶城鎮當中,也負責擔任滅火的消防員工作,等同是江戶的英雄。據說會刺青也是爲了能夠在他們滅火殉職時,可以從遺體身上的刺青辨認身分。

因此,刺青成爲江戶的「精粹」象徵,而如「花」般盛開。另外,據說花柳界也有着遊女與客戶在身上刻上對方名字的文化。最初是刻一些簡單的圖案和文字,但隨着刺青文化愈發成熟,刺青的花樣也更加複雜、擴大化。身有刺青的俠客活躍在大衆文化當中,浮世繪也開始描繪這類題材。

「你們難道沒見過這片櫻吹雪嗎!」這赫赫有名的臺詞出自江戶町奉行遠山金四郎景元,據說他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刺青了。不過景元其實並不會積極展現自己的刺青,因此並不確定究竟是什麼樣的圖案。另外,武士階級普遍討厭傷害自己的身體,因此也有人認爲他並沒有刺青。

明治時代開始禁止刺青刑罰

另一方面,作爲刑罰的刺青則一點也不「花」,而是在手腕處刻上三條線、又或者是在額頭刺上X記號等,圖樣非常簡單。還有些地方是初犯刻上「一」、再犯補上「ノ」,等到最後刻成一個「犬」字時就是死刑了。

同時政府也嚴格禁止擅自弄掉刑罰刻上的刺青圖案。由於身上有刺青,很容易就被周遭的人發現他有前科,確實可以壓低犯罪可能性,但也因爲這些刺青,有些人失去了重生的機會而變得「自暴自棄」。

▲猗窩座在人類時期,就因爲刑罰而被刺青。(圖/翻攝自Facebook/Muse木棉花)

另外也有人反而會藉此恐嚇那些身上有刺青的人。到了明治時代開始推動近代化政策,因此接二連三廢除許多外國認爲非常「野蠻」的風俗習慣,比如斬首示衆、男女混浴等。

刺青刑罰也在明治5年(1872)時遭到廢除,但是裝飾用途的刺青也一併遭到禁止,因此刺青文化步上了衰退危機。刺青師們由於害怕遭到取締而到處遷徙,不過在某種程度上其實默認他們的存在,因此還不致於逮捕他們。

日本的刺青文化其實也受到海外高度讚揚,明治24年(1891)訪日的俄羅斯國王尼古拉斯二世,也請人在他的右手上刺了非常華麗的龍。

★本文摘自圓神出版《鬼滅的暗號:從角色、故事、戰鬥、時代、紋樣、聖地,解密鬼滅之刃》。監修者瀧音能之,早稻田大學日本史學系畢業、文學博士,專攻日本史。審訂者蔡亦竹,日本筑波大學地域研究科日本研究碩士,同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文學博士,專攻民俗學。全書從六大主題呈現全新視角的文化考據,找出《鬼滅之刃》中所隱藏的秘密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