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費半崩跌到臺股補跌壓力 資深分析師回顧五次股災跌幅 剖析臺股止跌回穩時機

美國對等關稅終於落地,政策一出,震動全球。 聯合報資料照片

上半年最重量級的政經事件-美國對等關稅終於落地,政策一出,震動全球,影響十分複雜而深遠,各方專家紛紛提出影響經濟的看法,我們由三方面來猜想對股市的影響。

一、對出口國影響

不同國家不同稅率:除基本稅率10%,不同國家按其貿易逆差有不同稅率,重災區是越南及柬埔寨等都超過4成,中國則是在原來的高關稅上額外再加34%也是重災區,臺灣32%屬於中災區,高於競爭國日本的24%及南韓的25%,相對競爭國有一些劣勢,且臺商的其他主要海外生產地如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印尼、墨西哥等國也無一倖免在24~36%間,對臺灣相對不利。新加坡只有10%算輕災區,不過本來就不是重要出口國。

產業競爭力、轉嫁能力及獲利:具有定價能力的產業纔有辦法轉嫁關稅,但因稅率偏高,美國客戶要求生產者吸收部分成本將難以避免,臺灣的稅率相對中間偏高,依元大的估算,若臺灣廠商吸收一半的關稅,大約影響1.04%的GDP。

產地移轉:以輸美爲主的廠商,要衡量去美國生產成本,是否於高於必須自行吸收的關稅,若不划算,可能就要面臨訂單的流失或自行退出。

轉出口的其他市場競爭加大:許多廠商勢將減少輸美產品,若將產能轉爲非美國其他市場之出口,可能引發另一種競爭加劇的價格內卷,中國被美國貿易戰打到經濟內卷就是一個例子。

暫時豁免的半導體、藥品、能源、木材及部分銅鋁產品未來仍可能被加徵,不過臺灣半導體受到的直接影響會較小,因出口到美的比重不大,美國一年進口的晶片不到1億美元,大多是在海外工廠組裝成品後纔出口到美國。

二、對美國的影響

美國的政策目的明確:透過關稅減少貿易逆差,籌措未來減稅財源,推動迴流美國製造,強化本土供應鏈。依不同時程的可能影響是:

短期─平均關稅將上升到20~28%,勢必推升物價,元大預估在未來1、2年的通膨將額外提升1.98%及0.76%,物價上升將削弱消費,美國可能面臨短期的經濟衰退,估計影響GDP達1%以上,企業的投資亦可能轉趨保守。

中期─美國政府估計關稅實施後,一年增加5,000億美元以上的稅收,這是未來減稅的財源,除了可能發放補貼給人民外,企業營利稅率預期將由21%降到15%,對企業獲利有直接幫助。短期雖有經濟衰退,但在通膨稍緩後,FED就可以迴歸降息的軌道,且明年第一季FED主席任期結束,川普勢必提名偏鴿且聽話一點的新主席,利率政策將加速寬鬆,資金行情可期。

長期─各國廠商衡量市場與成本後,應會陸續有大型公司將生產基地移往美國,以供應美國市場,美國獲得資金投資,就業機會增加,將有利於經濟成長及產業煉靭性,美國仍是最具吸引力的市場。

三、對股市的可能影響

產業受害程度不同:出口型+美國佔比高+產地高關稅+轉嫁能力弱應是壓力較大的產業。

電子業中電腦、手機、伺服器、工業電腦及網通業等供應鏈下游,以組裝業形態出口到美國爲主,算是直接受害,除了工業電腦毛利率有超過3成外,其他的毛利率較低,降低獲利的程度較大。上游的半導體目前暫時豁免,短期沒有直接衝擊,但中期難免會受到終端需求轉弱的影響;中游零組件可能有來自下游組裝客戶Cost Down的壓力,影響部分的毛利率。

傳產業以出口到美國爲大宗的成衣、製鞋、自行車、工具機及重電業等,爲主要受害者;原物料及內需如金融地產等產業,影響較不明顯。

下修營收及獲利潮:根據永豐金的粗估,若轉嫁5~30%的關稅,影響企業整體獲利約5~8%,但船長認爲轉嫁的程度目前還說不準,且未來終端需求減少造成獲利萎縮尚未計算在內,最終的影響百分比可能到達1成,意即市場分析師可能陸續下修整體EPS預估值1成,若PE不變,股價要等幅的1成爲下跌的基準,加上恐慌性殺盤,可能達到15%。

結論:股市可能是短空、中整理、長多

關稅人川普的政策算是真小人而不是僞君子,真小人還比較好思考,什麼對美國有利的就是政策方向,雖然細節上仍可能朝令夕改,但方向不會變,對股市來說,雖然利空大於預期,但不確定性逐漸明朗,就不會有恐慌。

以時間上來看,短期─市場需要下修獲利預估,經濟短期衰退,股市偏空;中期─轉嫁成本、移轉產地、轉換市場等各種調整逐漸適應,股市整理期;長期─美國重回降息循環,減稅惠及企業,投資及就業改善,資金行情推升,股市回到多頭。

對等關稅推出後,各國股市紛紛大跌,我們未來可以觀察,若美債利率持續下跌,那經濟衰退的幅度將加深,目前費半指數已跌破去年初的低點,臺灣電子股還未破去年8月低點,股價位階還有不小的下跌空間,若未來半導體的關稅影響範圍擴大,臺灣電子股指數回測的低點就會向費半指數看齊。

若探討股市該跌多少,我們可以回顧近5次的波段下跌:

2008年金融海嘯、2015年中國去槓桿、2018年FED升息、2020年的新冠疫情、2022年的後疫情庫存調整,其中季GDP曾步入衰退的有2008年(4季)、2020年(2季)及2022年(1季),這次可能有1或2季的衰退,因此跌幅至少要達到中位數。

這5次費半指數波段最大跌幅分別爲:-70%、-27%、-27%、-37%、-48%,本次目前-40%,已達到中位數水準。

臺股指數波段最大跌幅:-60%、-17%、-28%、-30%、-32%,及本次目前未開盤的波段跌幅約-15%,若要達中位數跌幅30%,即再跌15%左右,約當18,100點。

費半指數及臺灣電子股指數回測找支撐

資料來源:TradingView

資料來源:Trading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