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弔唁孫中山輓聯 試探張謇的芻蕘之見

傳記文學第754號《張謇與弔唁孫中山輓聯》

百年前,孫中山去世,張謇寫下弔唁孫中山輓聯:使第一任終,採擇芻蕘,公可至今存,超然立萬物之表;更數十年後,綢繆桑土,國猶有與立,毋忘革三就而孚。

我們今天習慣了白話文的語體,要來理解百年前這位狀元公文言文的遣辭用典或有一定困難。輓聯的大概意思是這樣的:上聯是說中山先生在擔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時,如果能採用鄙人的意見,那麼所有的事功就可存留至今,聲名能超然立於時代之上。「超然立萬物之表」源於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陰陽》所言:「以此見人之超然萬物之上,而最爲天下貴也。」下聯是說將來撥亂反正,安定國家,亦不可忘手創民國之人,更要記住革命以來十四年中,波瀾起滅不能安定的根源,要吸取政治舉措必須獲得最大多數人認同的經驗教訓。「革三就而孚」,源於《易·革卦》爻辭「革言三就,有孚。」意思是再三向國人宣傳改革的利弊得失和再三申飭改革的命令,以取信於天下。

張謇寫了孫中山的輓聯之後,他曾在南通各界追悼孫中山逝世大會上的演說中有過一番解釋,他說:

輓聯所云,上四句是在南京臨時政府時事。當時有宋教仁在場。宋甚贊同,而孫中山不能用鄙人所說。即因與孫中山談論政治,知其與中國四五千年之疆域、民族、習俗、政教,因革損益之遞變,因旅外多年,不盡了澈,即各國政治風俗之源流,因日在奔波危難之中,亦未暇加以融會貫通。故勸其合計黨人,擇從前效忠殞命之烈士家屬及與共患難奔走之人,分別恤獎;不論人數多寡,數目千至萬至十萬,向政府索取散給,即日解黨。特請中國一二富政治學問之老師、宿儒,與二三通曉各國文學之英俊,同往歐美留學三五年,以廣學而養望,其旅費即由政府供給。一面即可監視袁項城趨向正規,是則兼堯舜湯武而一之,是千萬年不易得之機會。孫中山不能用。後又因將漢冶萍鐵礦鐵廠抵押與日本,鄙人持不可,而字已徑籤,鄙人遂即辭去。下四句,則希望將來有人撥亂反正,安定國家,亦不可忘手創民國之人,及革命以來十四年中,恩怨相尋,波瀾起滅,久久不安之源流曲折也。

據上文,臨時政府期間,作爲實業部總長的張謇,就任伊始有過芻蕘之獻。查《柳西堂日記》可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一九一二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一月二日,張謇日記雲:「被推爲實業部總長。時局未定,秩序未復,無從言實業也。」一月三日雲「與孫中山談政策,未知涯畔。」可見張謇擔任實業部總長的第二天,一月三日,就與孫中山面對面的談論政治、政策,當時宋教仁也在旁邊,並贊同張謇的建議。張謇向孫中山提出了怎樣的建議?是什麼內容的「芻蕘」之獻呢?(四之一;摘自第754號《傳記文學》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