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源線起家 臺廠稱霸亞馬遜AWS資料中心
良維董事長李淳正手中的大電流電源線,是公司跨入資料中心市場的利劍,且以高安全規格取勝。(攝影者.郭涵羚)
一條條直徑約三到六公分的黑色電源線,一端插在伺服器上,另一端則連接資料中心配電設備,它的外觀並不起眼,卻是AI伺服器供電命脈。全球最大雲端服務供應商、亞馬遜旗下AWS的資料中心裡,就有超過一半的大電流電源線,都出自這家臺廠之手。
它就是從電源線起家的良維。
良維曾替蘋果的電腦、手機做過電源線、連接器、訊號線,卻在一次次跌倒後,二○一八年決定捨棄低毛利生意,轉攻高階產品。
七年過去,它現在是AWS資料中心大電流電源線最大供應商。隨着AI推升伺服器需求,該公司二○二五年第一季營收逾二十三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近二.六元,皆創歷史新高,帶動近兩個月股價上漲超過四成。
良維轉型能成功,背後是董事長李淳正三度挫敗後,領悟到的策略。
昔日吃蘋果,遭陸廠夾殺
它不是利潤減少就是被取代
「我當初也沒想到,資料中心這塊業務成長這麼快!」李淳正說得輕鬆,一路走來卻不容易。事實上,二十多年前,良維打入蘋果供應鏈時也曾滿心期待,沒想到二○○三年,比良維還早跨入連接器產業的鴻海發動購併,客戶的母公司成了良維的競爭對手,李淳正自知拚不過鴻海,即使會損失上億元,他也斷然收掉該產品線,轉而供應其他線材。
從桌上型電腦訊號線,良維一路做到iPhone「豆腐頭」、Mac電源線等產品,蘋果佔公司營收比重一度高達五成。
不料,客戶爲降低成本,引進陸廠立訊加入供應鏈,導致電源線產品走向削價競爭,「對手一報價直接打七折,我就知道這樣下去,最後一定會被價格戰打死,」李淳正直言。
第二次遇困境,李淳正選擇往更高階產品做,二○一八年拿下蘋果首款智能音箱HomePod的電源線訂單。
本以爲能跨入新領域,做更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沒想到該產品銷量不佳,電源線在四個月後就被迫停產,導致公司當年認列兩億元呆帳。
由於消費性電子的連接器、線材大多毛利低、競爭門檻也低,尤其中國廠商進入後,市場殺成一片紅海,良維只得降價求生,有時甚至幾乎沒利潤,否則就是被對手取代。
一次次挫敗,讓李淳正下定決心轉型,在某次蘋果要求降價時,他果斷告訴對方:「對不起,利潤差的產品,我不做了!」
因爲他已意識到,捨棄低毛利消費性電子產品、開發高毛利新市場,纔是求生之道,即使後續蘋果須開發新品,良維都以獲利爲優先考量。
二○一九年,良維美國業務團隊因緣際會接觸AWS,得知對方正在尋找大電流電源線供應商,市面上卻幾乎沒人會做,這讓李淳正看到機會。
這一次,他不會再是別人衆多選擇中的其中一個,而有機會成爲客戶最珍視的選擇。
其實,早在二十多年前,良維就替IBM實驗室做過大電流電源線,爲了拿下新客戶,李淳正重整團隊,派出有製造大電流電源線經驗的老手們組成七人小隊,負責AWS業務。
遇AWS尋夥伴,小單也押注
砸千萬拿通行全球市場認證
當時良維月營收超過五億元,卻接下AWS一個月僅幾十萬元的訂單,不單是看好雲端市場發展,也希望在降低蘋果營收佔比的同時,押注另一家大客戶。
李淳正指出,蘋果產品在乎外觀,AWS則注重安全。大電流電源線最怕短路燒掉,「那是一整櫃伺服器、機房,不是一臺手機,賠都賠不完,還會被列黑名單!」李淳正說,爲了確保安全,起初一條線要花一年測試,確認從不斷電、沒損壞,纔敢交給客戶認證。
儘管這生意與過去蘋果訂單量大的生產邏輯不同,李淳正也不馬虎,他投資新設備、調動資深員工協助,從一個月兩百條線做起,到今年第一季,月出貨量已經達上萬條。
爲了做好這門生意,良維更爲此聚焦產品線,在自己的優勢上,全力傾注資源,做出超越客戶要求的規格。
以前,他們訊號線、電源線乃至光纖都做,但近年則漸漸主攻電源線,這是李淳正盤點自家優、劣勢後,做出的抉擇。「訊號線需要大量自動化設備,機臺又很貴,我不認爲我們比得過別人。」
自知贏不了,他們就聚焦電源線產品,並在技術難分優劣的情況下,與對手拚安全規格。
當其他廠商出貨到不同國家,都得重新驗證安全規格,良維的電源線卻一次搞定各國標準,目前,全球只有他們做到這件事。
良維董事長特助李博宇解釋,產品要擁有並維持各國安全認證,既曠日費時又花錢,原因是每個國家有不同電壓、插頭標準,認證機構也不同,必須個別送樣測試,並每年支出千萬元維持這項認證。有些國家的認證,甚至需要每年實地審查工廠,而且,只要產品一有改動,比如外觀或電線長度改變,都得重新申請。
學會早一步預測需求
推出解決客戶長期痛點產品
爲了做足產品安全測試,良維自建實驗室,還成立十多人的專責部門,研究與追蹤各國安全規範。
一名連接器廠主管指出,申請多國安全認證非常麻煩,許多廠商因此卻步,只挑少數國家進行。良維願意投資,讓它能比別人更快進入多個市場,換言之,若客戶未來需要到各國蓋資料中心,良維不必等待當地安規認證,馬上就能供貨。
不僅如此,在資料中心市場闖蕩數年的良維,也學會早一步預測客戶需求。原本每年都得開發新品、提升電源線可承受的電流強度,後來良維直接推出一款可承受四十至七十安培的電源線,解決客戶得年年換產品的痛點,更是讓中國廠商無論在技術或信任度上,都無法比拚。
從過去被中國廠商取代的經驗中吸取教訓,如今良維要成爲的,是不再能被對手輕易取代的供應商。這番「領悟」帶來的結果是——當同業以購併取得技術、靠各式線材成爲AWS最大連接器供應商,大電流電源線卻由良維稱霸。
雖然,這樣的策略也有代價。因爲產品廣度小,吃不到電源線以外的市場,該公司成長速度自然比同業慢,也經常讓資本市場產生質疑,「做電源線,人家覺得是老技術,有什麼難?更不會聯想到我們跟AI產業有關。」李博宇坦言,做電源線產品不起眼、營收規模擴張速度不夠亮眼、容易被忽略,這些都是挑選戰場必須付出的代價。
目前良維資料中心產品佔整體營收比重已從二○二一年的五%,成長至超過三成、毛利率也比當年增加十四個百分點,來到近三成水準。券商法人指出,良維電源線陸續取得其他雲端公司的認證,出貨量有望持續增加,且客戶考量安全性,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有利良維建立護城河。
有時候,商場上的競爭其實並無太複雜的道理,就是能不能清楚自己的優勢,做到超越期待,讓客戶非你不可的本事。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週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商業週刊第19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