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迪士尼到樂高 國際主題樂園“升級”東方敘事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上海7月5日電 題:從迪士尼到樂高 國際主題樂園“升級”東方敘事

中新社記者 李佳佳

在國際主題樂園經營者的戰略沙盤上,文化融合始終與商業邏輯共舞。

9年前開園的上海迪士尼樂園如此,7月5日正式開門迎客的上海樂高樂園亦如是。“中國元素”與東方敘事,已然成爲國際IP主題樂園進入中國市場的標配。

在上海樂高樂園,不僅有融合《西遊記》元素打造的“悟空小俠”主題園區,劇場內的樂高悟空小俠“花果山降魔”現場秀表演也在開園當天進行全球首發。

步出劇場,位於樂園中心位置的核心景點,是全球樂高樂園中最具標誌性的經典項目“迷你天地”,遊客可穿梭於由樂高積木拼搭而成的中國不同城市地標性建築和景觀之間;來到戶外,全球首發的樂高樂園遊船也能夠帶領遊客徜徉於由放大至25倍樂高積木還原的江南水鄉之中。

這些脫胎於中國本土的創意,恰好印證了樂高樂園全球運營商默林娛樂集團首席執行官菲奧娜·伊斯特伍德(Fiona Eastwood)5日說的那句話:“上海樂高樂園不僅融合了全球樂高樂園經典體驗,還結合了豐富的中國元素和在地文化,將爲中國遊客帶來一個既具有全球辨識度又能引起本地共鳴的玩樂目的地。”

回想9年前,率先進入中國市場的上海迪士尼樂園也是將“原汁原味迪士尼,別具一格中國風”當作其最大賣點,並在此後的運營中將這一特色演繹得愈發登峰造極。

“國際IP主題樂園中融入中國元素,以及中國傳統文化IP與國際IP的融合,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開放互融互通的生動體現。”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綜合研究部部長劉仕國觀察到,年輕人通過樂高拼搭長城、在迪士尼穿漢服打卡,其本質上都是用現代消費語言重構傳統。文化學者提出的“可玩的文化傳播”比傳統的說教方式更有效。

以“悟空小俠”系列爲例,將《西遊記》元素注入積木體系,通過丹麥設計團隊與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顧問的三年協作,實現了“金箍棒”與樂高積木的“咬合”。這表明開放不是單向輸入,而是雙向再造。這種“中西IP雙循環”模式,不僅提升了中國傳統文化IP的國際認知度,還讓國際觀衆通過這些元素更好地瞭解中國文化。

當然,文化的融合再造,不應只是一種文明符號的堆砌。同濟大學景觀學系副教授董楠楠建議,文旅項目中,遊客的體驗是關鍵,更深層的文化轉譯應發生在體驗環節。

他認爲,若欲深掘傳統文化的肌理,不妨將中國南北方傳統節慶以及民俗活動融進遊園動線佈局,針對不同時令策劃有針對性的互動體驗,當四時節氣化作可觸摸的民俗畫卷,傳統文化就不再是展陳櫃裡的標本,而是在指尖甦醒的活態記憶,“這或許可以爲中國本土主題樂園打開思路”。

當前,主題樂園作爲“人類快樂共同體”的試驗場,其文化融合已從早期的生肖貼片、飛檐翹角,進化到東方敘事邏輯的深層轉譯。

劉仕國覺得,這種融合是全球化進程中的必然趨勢,若將之放置於世界開放這一更廣的維度來看,“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推動世界開放互融互通的重要力量。國際IP主題樂園的落地和中國元素的融入,爲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濟合作、社會交往提供了新的契機。中國正通過制度創新與文化自信,將開放從‘市場準入’升級爲‘文明共建’,這或許能爲全球化解‘開放疲勞症’提供東方思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