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工妹到華姐 18年堅守華埠小超市 卻因此將熄燈
華姐(Amy Tran)在洛杉磯華埠經營了18年的餘華超市,經歷了疫情、搶劫、ICE移民行動等挑戰後,將在9月底歇業。(記者劉子爲╱攝影)
這是洛杉磯華埠一個平常的午後。百老匯大道車流不斷,但人行道上,行人寥寥。街角一家名爲「餘華」的小超市門前,擺放着幾箱水果和蔬菜——香蕉、橙子、茄子、絲瓜……全都沒有標價。偶爾有顧客停下腳步、低頭挑選,老闆娘便從店裡走出來,閒話幾句,熟練地將蔬果秤重、報價,再微笑着遞給對方。
1990年代,華姐從越南移民至洛杉磯,最開始在華埠的餐廳打工,之後在貴人的幫助下盤下了一家小店鋪。(記者劉子爲╱攝影)
她叫Amy Tran,55歲,來自越南,說得一口流利粵語,也能用國語簡單交談。她笑起來時眼睛彎彎的,街坊鄰居都親切地稱她「華姐」。這家她經營了18年的小超市將在9月底永久歇業。
1990年代,華姐從越南移民至洛杉磯,落腳華埠。初來乍到時沒有正式學歷,也不懂英語,只能在中餐館打工謀生,同時獨自撫養兩個年幼的孩子。某天,一位熟識的老闆對她說,「你每天這樣跑來跑去太辛苦了,不如頂下我這家店,自己做。」對方即將退休,將店鋪頂讓給她。2007年,她正式接手。
當時那是一家販售茶葉、中藥材與乾貨的小店,生意平平。華姐什麼都不懂,只能一樣樣學:進貨、擺貨、處理現金、與顧客閒談,全靠自己慢慢摸索。
剛開始,她只是照着舊方式經營。某天,有客人問她能不能順便買些青菜,讓她動了念頭。她開始引進少量蔬果,清晨開車去市中心倉庫拉貨,擺在店前讓人選購。後來她又發現,許多老人家不喜歡走進店裡,於是乾脆把蔬果直接擺在人行道邊,讓大家挑選更方便。慢慢地,這家原本不起眼的小店,成了不少附近居民每日必經的一站。
這些年來,華姐與年邁的叔叔輪流看店,風雨無阻。每天一早,她都會駕車前往各大蔬果批發倉庫,尋找新鮮又划算的貨源。兒子Derek說,「只要不在店裡,媽媽幾乎都在找貨、搬貨、比價,常常一跑就是一整天」。
這些年來,華姐與年邁的叔叔(圖右)輪流看店,風雨無阻。(記者劉子爲╱攝影)
移民執法 生意雪上加霜
真正的轉變,是從新冠疫情後開始的。封城期間,街道變空,社區裡許多老人不再出門,有些人甚至搬離華埠。店重新開張後,生意再也回不到過去。「以前一天能賣掉兩箱菜,現在三天都賣不到一箱。」華姐無奈說,「賣不完的,只能看着爛掉,再丟掉。」
儘管收入減少,成本卻持續上漲。3000多美元的房租、將近千元的電費,加上日常採購與營運,每月開銷接近1萬美元。她坦言,這些日子以來,常常一邊做一邊盤算,「這樣還能撐多久?」
收入減少,成本卻持續上漲。3000多美元的房租、將近千元的電費,加上日常採購與營運,每月開銷接近1萬美元。(記者劉子爲╱攝影)
而近期聯邦移民暨海關執法局(ICE)的清掃行動,也讓生意雪上加霜。華姐說,餘華超市的另一批主力顧客是住在附近的西裔家庭,「他們人多,買菜通常一大袋一大袋地帶走。」但隨着執法行動加劇,這些熟面孔也逐漸消失,「很多人不敢出門了,有些乾脆搬走。」
2019年起,華埠的幾家大型超市陸續歇業,社區失去了重要的糧食供應來源。上個月,離餘華超市不遠的一家老牌海鮮店也關門。餘華的即將熄燈,讓依賴步行出門採買的長者又少了一個選擇。但華姐對此仍抱持樂觀,「附近還有幾家小超市,居民生活應該不成問題。」
編輯推薦
餘華超市的主力顧客之一是住在附近的西裔家庭,但隨着近日移民執法行動加劇,一些熟面孔也逐漸消失。(記者劉子爲╱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