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奧運賽場到大學講臺 林莉在校園續寫“女排精神”
當“林老師”的稱呼第一次在學生口中響起,曾效力於中國國家女子排球隊的林莉心裡“咯噔”了一下。“這一刻的感覺很奇妙。也讓我真切意識到自己換了一個身份,身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2022年10月,林莉退役,帶着對排球的熱愛,來到福建理工大學,成爲一名教師。目前,她擔任福建理工大學團委副書記、體育教研部副主任。
對於林莉來說,到大學成爲一名教師,是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圈。“在當運動員時,我滿腦子都是訓練和比賽。”而在教師這個職業中,她是個“小白”,一切都要從零起步。
林莉還記得第一次給學生上課的場景。那是一堂排球選修課,有50多名學生參加。儘管之前觀摩過其他老師上課,但她真正站在學生面前時,還是難掩緊張。之後,隨着上課次數越來越多,林莉才逐漸習慣了“老師”這一身份。
除了帶學生們上排球選修課,林莉還在2023年組建了校排球隊。此前,學校只有氣排球隊。作爲校排球隊主教練,她將自己在國家隊期間的訓練方法帶了過來。“儘管普通學生的排球水平跟專業選手有比較大的差距,但我有時還是忍不住以一些專業標準去要求學生。”
陸紫萱是校女排隊的主攻手,在她心中,林莉的“嚴”與“柔”交織。陸紫萱印象最深的是初訓時打磨基本功的階段。“只要有一個動作出錯,林莉老師會立刻叫停,親自示範、反覆糾錯。”這份嚴苛背後,是林莉對“根基”的重視——在她看來,精準的墊球是進攻的前提,只有基本功紮實,才能在球場上從容應對。
2023年加入校女排隊的周婷婷,在球隊擔任自由人的角色。她記得,林莉的訓練口訣裡,“先動腳,先到位”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句。“排球是瞬間判斷的運動,猶豫零點幾秒就會錯失機會。”林莉常說,“動腳不一定能救到球,但站在原地猶豫,就一定救不到。”
在排球訓練中,隊員們並非從未動搖過。練習滾翻時,隊員們有時會癱倒在地,陸紫萱坦言,曾聽說過有隊員想放棄。遇到這樣的情況,林莉不會給隊員施壓,而是選擇分享自己的運動員經歷:“她會說自己當年練滾翻時也滿身傷,卻仍要忍痛堅持。”這樣的共情與堅持,成了球員們最有力的強心劑。
林莉回憶道:“郎平教練曾說過,一旦穿上印着‘中國’二字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國出征。每一次比賽,我們的目標就是升國旗、奏國歌。不管形勢多麼嚴峻,我們總能保持着一股子拼盡全力的精氣神。”如今,林莉已經成爲校排球隊領隊,她也把這股勁兒帶給學生們,“我當然會希望他們能夠取得好成績,爲母校爭光,但我更希望他們可以把女排精神更好地帶到學習、生活和日後的工作中去。”
林莉對“女排精神”的詮釋,從不用語言堆砌。周婷婷記得在一次訓練中模擬比賽時,她在後排成功防守對手的多個球,但球隊仍未得分,她因此沮喪不已。中場休息時,林莉的話點醒了她:“你們在場上‘不輕言放棄’的樣子,就是最好的答案——如果當時放棄,怎麼知道沒有逆轉的可能?”那一刻,周婷婷懂得了:女排精神不是贏球的結果,而是“拼到底”的過程。
令陸紫萱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次單人防守訓練中,隊員們筋疲力盡,面對遠球選擇放棄時,林莉親自示範,“每一顆球她都拼盡全力去接,再遠也會盡力跑”。那股“明知不可能,也要拼盡全力衝一把”的勁頭,讓陸紫萱讀懂了女排精神的內核——哪怕對手已經迎來賽點,也要死磕到底。
團結協作也是林莉反覆和球員們強調的“女排精神”。“排球是一個集體項目。雖然隊員在場上各有分工,但也需要相互幫助。因爲沒有一個攻手可以獨自完成扣殺。”當林莉看到排球隊內偶有因配合失誤產生的小摩擦,她會分析原因,讓隊員們互相溝通。“比如她會告訴我們‘什麼樣的球能讓隊友扣得舒服’,更會強調‘場上必須信任隊友,因爲我們是一個團隊’。”陸紫萱說。在林莉的引導下,球隊的凝聚力在磨合中愈發強勁。
在周婷婷眼中,林莉就像一面鏡子——照見基本功的重要性,照見團隊的意義,更照見“永不言敗”的女排精神。女排精神在日復一日的訓練與相處中,悄然刻進每個隊員的骨血裡。
回顧自己的職業生涯,林莉認爲,郎平教練的悉心指導與精神引領,成爲她成長路上最堅實的支撐,更深深塑造了自己的職業軌跡。“郎導總能精準捕捉每位隊員的特質,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各展其長。在我遇到困難、退縮、自責的時候,她都會用幽默和熱情感染我。”郎平的敬業精神也讓林莉十分佩服:“在訓練場上,郎導時刻關注我們訓練,並且還經常手把手指導。”
林莉常常會想起郎平教練,也會不自覺地將這些精神帶給學生。隊員們墊球的“蹬送動作”不到位,林莉會一遍遍示範,直到每個人都找到感覺;賽前集訓時,若有人因疲憊而“放球”,她也會罕見地嚴肅:“訓練要當比賽打,現在散漫,比賽時怎麼能抗住壓力?”這份張弛有度,讓隊員們既敬畏又信服。有時候,隊員們會選擇主動加練,林莉也會過來陪着她們練習,讓林莉很感動的是,“學生們會在晚上6點半開始練,一直練到保安來關燈。”
現在,林莉作爲學校的團委副書記,有了更多機會和青年學生們保持密切聯繫。比如,她常常收集學生們在學習和生活上的想法和需求,以便更好地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她還尤其關注學生骨幹的成長,“學生既要忙學業,又要參與校園活動,有時候難免會有一些畏難情緒,所以我經常會找他們聊聊天,辦公室也會準備一些小零食。希望大家有想法或者困難時,就過來聊天和溝通。”
陸紫萱大四時一邊訓練一邊準備公務員考試,林莉總會主動找她談心。“她問我時間能不能兼顧,累不累,在我備考時給我鼓勵。”甚至在球隊輸了比賽、頻繁失誤時,林莉也從不會責怪,只說“彆氣餒”。這份包容與支持,早已超越了師生情誼,成爲陸紫萱成長路上的底氣。
那個當年在郎平教練嚴格要求下打磨技術的姑娘,如今將專注與熱愛傳遞給了更年輕的一輩。從爲國爭光的賽場到立德樹人的講臺,變化的是身份,不變的是精神——女排精神的火種,正在青春校園裡蓬勃生長。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