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00萬到4億,一片小葉子瘋長近60倍,撐起縣域經濟新格局
在湖南桃源,這片被北緯30°黃金茶帶輻射的土地上,桃源紅茶作爲“湖紅工夫”的代表,早在清末就榮登中國紅茶三大品牌寶座。
自1865年始,桃源紅茶因“香高味濃”的特點,深受歐洲等國消費者歡迎,出口一度高達3萬箱。百年沉浮,直至2015年桃源紅茶首次作爲縣域茶產業主打品牌,3年實現從700多萬元到4個多億的狂飆,桃源紅茶再度崛起,“湖南十大名茶”“湖南十大農業品牌”“精準扶貧十大區域公共品牌”等榮譽不斷加冕,品牌價值升至6億元以上。桃源紅茶產業也逐漸成長爲富民強縣的新引擎,以強大的資源優勢和品牌影響力,爲區域經濟發展按下了加速鍵。
然而,在這亮眼的成績背後,桃源紅茶究竟是如何從歷史深處走來,將一片小小的茶葉蛻變成一座富民強縣的“金山”?
“湖紅工夫”的百年榮耀
桃源紅茶的興起,離不開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全球公認的茶葉“黃金緯度帶”與“世外桃源”獨有的小氣候,造就了國內優質茶、有機茶最佳產區之一。桃源紅茶在這片“中國硒鄉”的土地上,一紮根就是上千年。
到了清末,桃源紅茶迎來了高光時刻——“湖紅工夫”橫空出世,以其“香高味濃、金紅透亮”的特質風靡歐洲。這些承載着桃源山水靈氣的“東方黑金”,沿着沅水順流而下,再由通商口岸揚帆出海,成爲歐洲貴族們追捧的“中國紅”。“湖紅工夫”由此躋身中國三大工夫紅茶之列。新中國成立後,桃源茶廠成爲全國紅茶技術革新的核心陣地,1957年全國紅碎茶技術推廣會、1959年全國製茶機械自動化經驗會都在這裡召開,奠定了桃源在中國紅茶史上的技術標杆地位。
自然的饋贈與歷史的積澱,不僅賦予桃源紅茶健康屬性,更讓它成爲市場上難以複製的稀缺資源,爲桃源紅茶產業建立了堅實的品質壁壘。
然而,面對千億級規模的全國市場,桃源紅茶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在全球化背景下,又該如何重振出口輝煌?這是桃源紅茶麪臨的重要課題。
“一片葉子”的品牌突圍
桃源紅茶作爲“湖紅工夫”的代表,曾在上個世紀盛行百年,充分證明了其堅實的產業基礎、精湛的工藝技術和獨特的品質優勢。正是這些優勢,使得2015年桃源縣將其重新確立爲主打品牌後,短短三年內其產值就從700萬元漲到4億元,達到了近60倍的驚人增長。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茶葉市場中,桃源紅茶要重振昔日輝煌,實現持續發展,關鍵在於強化品牌建設,提升核心競爭力。
桃源紅茶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天然富硒特性。爲了將這一獨特優勢進一步放大,不斷加高差異化競爭壁壘,桃源做了許多探索:依託物聯網技術,智慧茶園實時監測土壤養分與溫溼度,確保每一片茶葉天然富硒;利用光譜萎凋專利技術讓傳統紅茶的茶黃素、茶紅素及浸出率有顯著改善,花香層次更加馥郁。
面對日益多元的消費需求,只有打破傳統茶葉消費場景的侷限,才能爲桃源紅茶開闢更大的增量市場。“低咖啡因紅茶”“富硒紅茶膠囊”等顛覆傳統紅茶形態的新品陸續推出,不僅實現了從初級產品到高附加值產品的價值躍升,也提升了市場對於品牌的認可度。
同時,爲了觸達更多消費者,提升品牌認知,桃源施行短視頻矩陣建設和電商渠道拓展雙規並進模式。一方面,利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內容種草”,降低品牌傳播成本:2024年,桃源縣通過直播帶貨、短視頻推廣等方式擴大春茶影響力,帶動線上線下銷售增長;另一方面,通過入駐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突破物理限制,輻射全國市場。
爲持續提升品牌知名度與影響力,桃源縣從2016年開始,每年舉辦桃源紅茶文化節,通過體驗式營銷,讓消費者更深入瞭解產品文化內涵,增強品牌認同感,助力品牌走向全國。
此外,桃源還依託茶文化,利用茶葉種植和生產基地,積極推進茶旅融合的腳步,實現品牌、產業鏈、社會多重增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茶庵鋪茶旅融合新業態的建設。整個產業鏈累計吸引青年村民和返鄉村民4000多人投身服務業,帶動從業農民2.17萬人,年營業收入近億元。茶庵鋪鎮也因此榮獲“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稱號。
千年時光淬鍊,桃源山水的靈韻盡數凝入這盞金紅茶湯——它既是撐起縣域經濟的一座“金山”,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國茶文化魅力的金色名片。錨定“中國紅茶標杆品牌”目標,桃源紅茶正以“湖紅工夫”的百年底蘊爲帆,劍指全球舞臺,誓要讓這抹東方紅再度驚豔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