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縣遊”火熱,激發縣域經濟新動能

這個“五一”假期,“奔縣遊”火了。

假期首日,攜程平臺數據顯示,縣域旅遊訂單同比增長近兩成。美團旅行數據顯示,截至5月1日,“五一”期間縣域五星酒店預訂量同比增長40%,增速快於全國大盤。

“小縣城處處是寶藏”“小城也有浪漫假期”,在社交媒體平臺,不少人分享着“五一”縣城旅遊經歷。

當越來越多人選擇放棄傳統熱門旅遊城市,去小城感受詩與遠方,這既體現出遊客消費觀念轉變,也是縣域旅遊升級的縮影。

不是大城市去不起,而是縣城更有性價比。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吳麗雲表示,遊客消費越來越理性,更青睞高性價比、高質價比的旅遊體驗。而縣域旅遊不僅能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價格,還能滿足遊客對民俗文化、非遺體驗、地方美食等個性化需求。

馬蜂窩大數據顯示,2024年站內“小城”“縣城”等相關內容量較2023年同期增長44.8%,區縣旅遊出行人數較2023年同期增長76.4%。

近年來,“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賽事去旅行”“跟着影視去旅行”等特色旅遊模式興起,越來越多的小城依靠短視頻、影視、非遺等出圈,被年輕人列入旅行計劃清單,也帶動假期縣域旅遊火熱。

設施持續升級,小縣城引來大流量。

曾經,交通不便、住宿條件差等是制約縣域旅遊發展的瓶頸。

隨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如今中國已基本形成“6軸7廊8通道”主骨架,覆蓋全國超過80%的縣,服務全國90%左右的經濟和人口。縣域不再是需長途跋涉的遠方,而成爲藉助交通工具快速抵達的詩意目的地。

同時,中高端酒店、連鎖餐飲等品牌加速向低線城市擴張,填補服務標準化缺口,縣域承載力和旅遊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實現從“客流”到“留客”轉變。

人口流向哪裡,哪裡就有活力。旅遊可以串聯起吃、住、行、購、娛等上下游產業,發揮一業興、百業旺的乘數效應,對經濟發展具有綜合帶動作用。

《全國縣域旅遊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2023年,我國1866個縣域地區的旅遊總收入平均值達到42.95億元,接待遊客總人數平均值達到508.27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41.19%和35.18%。充分展現了縣域旅遊對地方經濟的拉動作用。

“奔縣遊”興起,爲縣域文旅以及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但如何從“網紅”變長紅,是擺在縣域面前的課題。怎樣進行產業資源整合、文旅營銷創新,考驗着縣域的智慧。

當前,一些地方文旅部門正通過豐富產品供給、發放消費券等舉措,借勢“奔縣遊”熱潮,變“小城流量”爲“發展留量”。從拼資源轉向拼服務,從爭流量轉向建生態,當地方拿出真功夫,才能將短期流量轉化爲驅動區域發展的長期引擎。

(“三里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