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聚餐多腸胃炎頻發,收好這份健康“錦囊”

【來源:揚州日報】

春節期間,總少不了豐盛的美食,以及親朋好友舉杯歡慶。然而,這份歡樂的背後,卻隱藏着健康隱患,腸胃炎常常在人們毫無防備之時悄然來襲,給喜慶的節日蒙上陰影。爲了讓大家能夠安心享受春節的快樂,這份春節防病“錦囊”請務必收好。

預防腸胃炎,把好“入口關”

“春節期間,醫院門急診接診的腸胃炎患者每天都有,所以保持合理的飲食習慣至關重要。”蘇北人民醫院胃腸內科主任、杭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朱振提醒,一日三餐應定時定量,切不可暴飲暴食。短時間內攝入過多油膩、辛辣、甜膩的食物,會給腸胃帶來沉重的負擔。比如紅燒肉、辣子雞這類油膩、辛辣的菜餚,偶爾吃一些並無大礙,但如果頓頓過量食用,腸胃就會不堪重負。我們應多選擇清淡的食物,新鮮的蔬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功能,像菠菜、蘋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同時,要儘量少沾烈性酒,酒精對腸胃的刺激不容小覷。

食材的選擇和烹飪方式也關乎健康。食材必須保證新鮮、乾淨,購買時仔細挑選,避免購買變質、有異味的食材。在烹飪過程中,務必將食物徹底煮熟,遵循“吃熟不吃生”“喝開水不喝生水”的原則。像三文魚、生蠔等海鮮,以及雞肉、鴨肉等禽類,若食用未充分烹飪的生食或半生食,很可能感染細菌、寄生蟲等致病微生物,引發急性胃腸炎。諾如病毒在冬季活躍,若食用被其污染的生水、生食,極易中招。

除了食物的生熟問題,過冷、過熱、堅硬的食物也要少吃。過涼的食物和飲料,如剛從冰箱拿出的冷飲,進入胃部後可能導致胃痙攣,胃內黏膜血管收縮,這不僅不利於炎症消退,還會加重腸胃不適。過熱的食品和飲料同樣危險,比如剛出鍋的熱湯、熱茶,如果立即食用,會直接燙傷或刺激胃內黏膜。堅果、鍋巴這類過於堅硬粗糙的食品,食用後會加重腸胃的機械消化負擔,胃黏膜在摩擦過程中容易受損,進而加重炎性病變。另外,美酒雖好莫貪杯,乙醇能溶解胃黏膜上皮的脂蛋白層,對胃黏膜造成較大損害。吸菸也會對胃黏膜產生不良影響,煙霧中的有害物質,溶解並附着在口腔、咽喉部,隨吞嚥進入胃內,破壞胃黏膜的保護屏障。

做好個人衛生,從細節防護

杭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朱媛潔表示,個人衛生是預防疾病傳播的重要防線,在春節期間人員流動頻繁的情況下,顯得尤爲關鍵。我們要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尤其是在進食前、如廁後以及接觸公共設施後。手上很容易沾染各種病原體,經手接觸食物後進入口腔,從而引發疾病。簡單的洗手動作,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認真清洗,就能有效去除手上的病菌。同時,保持衣物及周圍環境清潔也不容忽視,定期更換衣物,打掃房間,減少病菌滋生的環境。

規律作息,勞逸結合

春節期間,走親訪友、娛樂活動增多,很多人作息變得不規律,熬夜打牌、追劇成了常態。但這種不規律的作息是消化系統的“大敵”。長期熬夜、過度勞累會打亂人體的生物鐘,影響腸胃的正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導致消化功能紊亂。所以,即便在春節,也要保證每天有足夠的睡眠時間,讓身體得到充分休息。可以制定一個大致的作息時間表,合理安排娛樂和休息時間。適度運動也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增強身體免疫力。比如飯後散步半小時,既能幫助消化,又能放鬆心情。此外,放鬆心情對腸胃健康也有積極影響,春節期間,即便事務繁多,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態,避免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

不幸中招?這些方法來幫忙

萬一不小心患上腸胃炎,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甚至發熱、頭痛等症狀怎麼辦?朱媛潔支招,可以先用熱水袋或熱毛巾熱敷在疼痛部位,熱敷能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症的消散,從而緩解疼痛症狀。但要注意控制水溫,避免水溫過高燙傷皮膚。

穴位按摩也是緩解疼痛的有效方法。中脘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按摩此穴能健脾和胃;天樞穴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對調節腸胃功能有很好的效果;手三裡穴位於前臂,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處,按摩它有助於理氣止痛。除了按摩這些穴位,還可以直接搓熱手掌,將手心附在腹部進行環旋摩動,通過溫熱的手掌刺激腹部,緩解疼痛。按摩時力度要適中,避免過度用力加重不適。

腸胃炎患者常常出現腹瀉、嘔吐等症狀,這很容易導致身體脫水。及時補充溫開水或淡鹽水,可以維持身體的水分和電解質平衡,預防脫水。同時,補充水分也有助於緩解疼痛症狀,因爲脫水會加重腸胃的不適。

在飲食方面,要進行適當調整。避免攝入刺激性食物和飲料,像辛辣的辣椒、油膩的油炸食品、生冷的冰淇淋,以及咖啡、濃茶等,這些食物和飲料會進一步刺激腸胃,加重症狀。建議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南瓜粥、麪條等,這些食物容易被消化吸收,能夠減輕胃腸道負擔,有助於身體恢復。

如果疼痛、腹瀉等症狀較爲嚴重,並伴有其他症狀,如高燒不退、嚴重脫水等,一定要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如口服左氧氟沙星、頭孢氨苄、阿莫西林等抗生素,用於治療細菌感染引起的腸胃炎;蒙脫石散則可以吸附腸道內的病菌和毒素,止瀉效果良好。但自行用藥存在風險,務必遵循醫囑。

記者 王詩韻

新媒體編輯 楊宗昭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