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應有憐花意,定許卿卿再少年|聊聊小米15 Ultra的“純粹影像新規”
前言:
“2025年的第一場雪”是不是比以往時候來得晚了些,不好說,但2025年的第一款Ultra後綴的影像機皇,的確比2024年來得晚了些——2月的尾巴,我們才真真切切見着小米15 Ultra,而去年的小米14 Ultra則在2月22日就發佈了。
不過我們中國人信一句“好飯不怕晚”,只要最終給出一件精雕細琢的佳作,多等等也是無妨。再說了,小米的數字旗艦自從小米10系列的時代有了“至尊版”(這是對小米Ultra版機型的嚴格溯源)開始,歷經小米11 Ultra、小米12S Ultra、小米13 Ultra、小米14 Ultra,步步迭代,每一次都滿足了大衆的高期待——至少,從純粹的“影像機皇”角度,沒有讓人失望。所以,今日小米15 Ultra的登場,自信與底氣毋庸置疑,也當然對得起大衆“多等的幾天”。實際上,這次全新的小米影像機皇小米15 Ultra還是保持了前代Ultra“在2月份內登場”的節奏,保持了常規版本和Ultra版本有着一季的時差,其整體產品佈局戰術方面並沒有大的變化。
這兩年,影像機皇的競爭,從“Pro時代”到“Ultra時代”,有着一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味道。但要說國內這幾家手機頭部品牌,把“Ultra”版玩得最遊刃有餘的,的確還要看小米,至少到此刻,依舊如此。實際上,關於旗艦級機型在影像領域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狀態,一般的大招都不算大招了,壓箱底的東西如果還捨不得拿出來,那就晚了。春節之後的2025年春季市場必然激烈,而小米在移動影像機皇這頂級競技場裡可以率先出招,依託的正是手裡那套非常具備競爭力的、持續調校優化的、獨佔先機的影像方案等“戰術配合”。
而與“戰術配合”的傳統價值更有意義和談資的是,小米15 Ultra是第二臺“由盧偉冰來掌舵的小米品牌機皇”——也是小米Ultra機皇“從專業影像旗艦升級爲巔峰影像科技旗艦”的首作。有了一年前小米14 Ultra的成功經驗,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盧偉冰都可以更加從容地讓自己在“小米機皇”秀上成就又一場傳奇。而這傳奇的根本,正是“基於產品力極強的呈現”。
當初,以人文影像的深厚功力呈現“待到春來我自俏”的小米14 Ultra拉開了小米“改變手機影像格局”的序幕,而今日小米15 Ultra則有一個責無旁貸的使命,那就是“爲2025年的影像機皇定新規”。這件事最有趣和最現實的地方就在於,作爲2025年最早登場的“Ultra”,競品們無論願不願意,都必須盯着小米15 Ultra的方方面面,以此來審視自己的實力。這種“當標準”的感覺,對於真正有內涵的作品,是妙不可言的。
宋人說“春風若有憐花意,可否許我再少年”,而我要說,這少年心氣,要有一個適合的承載之物,於心於意,若靜若動,才能真的長存。還是那句話,一切外部因素所呈現的錦上添花,本質上還是要自身夠硬。當年,小米12S Ultra和小米13 Ultra這兩款經典的、富有戰鬥力的前代影像機皇,讓小米對於“Ultra”的打造信心變得無比堅定。於是,我們纔在隨後的小米14 Ultra身上看到了小米對於“徠卡影像”的真正底氣。一年時間,從“待到春來我自俏”到“定許卿卿再少年”,小米15 Ultra接過的棒,穩得很——無論友商是否也開始熱衷“Ultra版本的遊戲”,邁出新一步的小米,總是有更多天然的自信。
小米15 Ultra作爲小米Ultra系列的一次重大飛躍,標誌着該系列從專業影像旗艦向巔峰影像科技旗艦的全面升級。這一轉變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革新,更是對影像藝術追求的一次深刻詮釋。下面進入正題,讓我們近距離細品這臺“延續和進化了前作潛望鏡長焦與算法的‘暗夜影像’新王者”,細品這臺業界在上半年就可以將其定性爲“2025年度影像王者之一”的巔峰作品。
編者按:因爲去年依舊沒有“小米14S Ultra”的出現,所以小米15 Ultra和小米14 Ultra兩代小米影像機皇的間隔時間有整一年。因此,這兩代機皇都有着同樣充裕的“厚積週期”(小米14 Ultra與小米13 Ultra之間也留有足夠的“技術更迭之消化時間”),無須受到市場波動和受衆情緒的影響。不焦慮和不趕工,讓小米今日這臺機皇的調校和堆料都顯出更多的從容,“必須再自我超越”的氣勢更是顯露無遺。
從配置來看,小米15 Ultra當然是基於驍龍8至尊版的性能底子來打造,這屬於順序迭代的必然。影像方面,則把LEICA VARIO-SUMMILUX系統的真實焦段區間放在14mm-100mm,與小米14 Ultra的12mm-120mm區間不同。“基於徠卡光學系統的暗夜之眼”,吸引力毋庸置疑,其整體的影像設計思路我們在後文會詳細展開。
“純粹的影像”由“純粹的技術”來昇華
“專業影像旗艦進階巔峰影像科技旗艦”的首作
小半年前的2024年10月,作爲小米每年的“傳統節目”,也作爲手機行業這幾年的“標準開幕式”,小米15系列的上市,從現實意義和象徵意義上講都依舊合乎情理。今天,小米15 Ultra爲小米2025年的高端陣容壯威,安排剛剛好。作爲2025年的第一款“Ultra機皇”,小米用“交替前行”的方式踩準競品們的節奏,“步步營”的穩健,總沒錯。
或者說,15歲的小米,又要幹一件大事了。
在永恆流淌的時空長河中,影像猶如矗立的豐碑,篆刻着人類文明的集體記憶。1925年,當那臺開啓攝影革命的Leica I叩響35mm相機紀元的第一聲快門,徠卡便註定了百年征途——既是光學殿堂的奠基者,亦是影像真實的守門人。光波與鏡片共舞的瞬間藝術,從第一束光子穿透鏡組到最終沉入圖像平面,每一個光學元件的震顫,都在丈量着影像世家的百年底蘊。
我們常說,當生成式AI技術以指數級速度跨越倫理邊界,當0與1構成的虛擬光影正在侵蝕現實維度的存在證明,這個用百年構建的影像聖殿正面臨叩問:當快門聲不再關聯真實世界的瞬時片段,被算法重構的視覺記憶還能喚醒何種情感共鳴?在通往便捷的捷徑上,那批依然選擇堅守傳統光路的身影,被時代的颶風貼上“守舊者”的標籤。
我們篤信,真正的影像是光在物理世界的旅行傳記。金屬簾幕起落之間,光線奔涌過12片光學鏡片的蜿蜒山谷,在CMOS原野投射出未經粉飾的真實圖景。剝離所有數字矯飾的光學原力,纔是構築所有影像美學的生命線。正是這條源於19世紀的光之絲線,至今仍在編織着人類的視覺真相。
這個行業有個規則,趕早不趕晚纔有下一步的迴旋冗餘空間(在市場層面)。畢竟,整個手機終端市場的白熱化與特定化競爭趨勢,前者可以被理解爲“大衆的選擇太多”,後者則可以被理解爲“對手抓住特定領域進行重點突破”。幾個月前,小米15系列(尤其是小米15 Pro,恰如之前小米14 Pro那般受人追捧)比別家更早完成“2025年手機影像標準”的頂層構建,給小米15 Ultra的再次極限拉高提供了非常好的起點,這纔是讓競品意難平的地方。
在顛覆與傳承的雙重座標下,小米15 Ultra正構築新的光影圖騰:四支鏡頭、四種結構構建的光路堡壘、突破物理法則的“端到端”無損光學、大光圈與高解析力的現代化融合,都是向百年光學譜系最深刻的致敬;而全新的多維傳感矩陣與仿生影像中樞,則爲移動影像注入面向下一個百年的進化基因。
顯然,小米的機型只要配上“Ultra”的後綴,這些年都是同期佼佼者。2023年,小米13 Ultra登峰造極的移動影像能力,之於當前的競品市場,恰如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2024年,小米14 Ultra天生的職責,延續了這種境界。今日,小米15 Ultra的現實任務,是如此,又不止於此。
比如,小米15 Ultra在影像系統上進行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它不僅僅提升了像素數量和傳感器規格,更引入了前沿的人工智能算法與深度學習技術,使得攝影體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光線的捕捉、色彩的還原到細節的呈現,每一個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與優化,確保我們能夠輕鬆捕捉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精彩瞬間。又比如,小米15 Ultra還搭載了創新的影像處理芯片,進一步提升了圖像的處理速度和畫質表現。這使得我們專業用戶和非專業玩家都可以在進行夜景拍攝、高速運動捕捉等複雜場景下獲得清晰、細膩且富有層次感的照片和視頻。
顯然,小米15 Ultra作爲小米影像戰略升級的“第四章”、小米15週年的第一款機皇以及小米五年高端探索的新答卷,其必然會是小米和徠卡聯手打造的一款史詩級產品,是“重構移動影像”之後“定義手機影像格局”的又一次力證。所以,後面我們會詳細聊到小米移動影像的第四篇章——將通過徠卡光學和小米影像大腦的全面技術突破以及全新的審美牽引,讓移動攝影再邁進一步,定義屬於這個時代的新層次。
總之,當2025年的晨光同時照亮徠卡的世紀年輪與小米的十五圈年輪,我們邀您與我們並肩踏上這段尋光之旅——回到影像最本真的面容,開啓見證者與創造者共同書寫的新紀年。那幅永不褪色的真實圖景,正在等待下個百年的第一縷曙光。想清楚這些前因後果,小米15 Ultra所具備的2025年影像機皇的一切可以預見的競爭要素,就真正有了“定許卿卿再少年”的從容,也真正有了“從專業影像旗艦向巔峰影像科技旗艦的全面升級”的自信。
徠卡賦能
小米再次沉浸式構建“純粹光學”
雖然近十年來手機影像的進步非常非常大,在90%的應用場景裡,人們都已經習慣了“手機拍攝”的便利和“基本不錯”的效果。但一個客觀的情況依舊存在,那就是手機暫時還是不能取代擁有更大傳感器的相機(傳統卡片相機除外),畢竟手機傳感器小,所以在拍照的時候更多是藉助算法處理,而相機則是依靠硬件的傳遞,通過鏡頭和傳感器來把光線變成照片。手機出片“修飾感”和“虛假感”在大多數機型裡都存在,這是不可否認的。
在百年影像發展史中,技術革命如同浪潮般不斷重塑行業格局。當二十世紀後半葉單反相機(SLR)幾乎將旁軸系統逼入絕境時,人們未曾料到這場光學革命最終會以更深刻的形態迴歸本源——隨着無反相機(Mirrorless)時代的全面降臨,徠卡堅守的旁軸系統因其天然的鏡箱一體化結構,反而成爲現代光學進化的絕佳載體,印證了這個百年品牌的技術洞察與戰略定力。
徠卡傳奇光學設計師Peter Karbe曾爲M系統鏡頭確立四大設計哲學:精密小型化、超大光圈、極限畫質與軍工級可靠性。這些誕生於膠片時代的準則,竟與當今移動影像的核心訴求驚人契合——智能手機需要突破物理限制的微型光學組件,藉助更大的通光孔徑彌補微型傳感器的劣勢;要求鏡頭模組在毫米級空間內實現媲美專業相機的解析力;更需通過納米級精工製造,讓脆弱的手持設備能夠經受複雜環境考驗。
當小米將徠卡百年積澱的光學智慧與AI驅動的新一代計算攝影相結合,便創造出移動影像史上最具突破性的光學架構。這不僅是對傳統光學的致敬,更是以數字時代的創新語言,在方寸之間重構光路傳奇。
雷軍曾經說,小米追求真實的光學表現,反對過度的計算攝影;小米追求真實的畫面質感,反對過度的銳化失真;小米追求真實動人、充滿情感與洞察的瞬間,反對虛假、刻意、過度設計的擺拍。
過去幾年,在計算攝影被泛用甚至濫用的當下,小米與徠卡提出“光學的問題要從光學層面解決”,從而根治不自然的算法痕跡,讓畫面中的紋理迴歸原本的有機感。三年前,小米與徠卡正式達成戰略合作,第一款合作產品小米12S Ultra帶來的“徠卡經典”畫質具備的真實感影調和臨場感的色彩渲染,彷彿移動影像的“文藝復興”。之後的小米13 Ultra則帶領移動影像進入光學時代。2024年,爲了深化研究移動影像“光機電”、探索前沿應用方向並推動移動光學標準化,小米和徠卡一起成立“小米徠卡光學研究所”,一個以光學爲中心,綜合多學科、“產學研”一體的系統級研究所。我們將在新技術預研、畫質設計、光學制造全鏈路仿真等方面深度探索,對高端影像產品進行最嚴格的評測把控。隨後,小米14 Ultra就用實力強調了“人文攝影之於影像格局的大變革”。
而今天,小米15 Ultra選擇了爲人文攝影賦予更純粹光學素質的道路,讓“春風”與“少年”有了更驚豔的歸處。
首先,在傳統光學工程領域,“以空間換性能”幾乎是不可撼動的鐵律:消除色差需堆疊矯正鏡組,提升解析力要增加鏡片數量,實現長焦必須延長光路結構——從經典的庫克三片式結構到雙高斯結構,歷經百年演化已衍生出數百種複雜變體,當代旗艦相機鏡頭動輒搭載十餘枚鏡片。唯有徠卡始終在機械美學與光學性能的“鋼絲”上保持平衡,將精密光學系統濃縮於方寸之間。
移動影像的物理桎梏堪稱地獄級挑戰:當智能手機厚度被壓縮至8mm時,留給影像模組的縱深往往不足3mm。這迫使工程師必須在“大衣口袋哲學”(源自1925年Leica I的便攜革命)與專業影像需求間尋找平衡點。基於對全球攝影師焦段使用大數據的深度分析,小米選擇打破“全焦段軍備競賽”的行業迷思,戰略性地將80%的光學資源聚焦於23mm-120mm高頻創作區間,避免爲低頻使用場景浪費寶貴的空間配額。
這種顛覆性策略催生了小米15 Ultra的模塊化光學架構:四組特化定製的光路系統各自承載不同的光學使命,卻共享嚴苛的體積控制標準。相比傳統相機,移動影像具備兩大先天優勢:毫米級的超短法蘭距讓廣角鏡頭在保持纖薄的同時突破解析力極限,而鏡頭與傳感器的獨家聯調更實現了CRA(主光線角)的像素級匹配——通過定製微透鏡陣列與色彩濾光片的波前校正,使邊緣畫質的光子捕獲效率提升37%,徹底終結移動影像的暗角頑疾。
要知道,高端相機鏡頭一般會用2~3個非球面來獲得一些體積收益,而手機鏡頭每一片都採用非球面設計,極大地縮小了體積的同時,還能實現更大的光圈和更優秀的邊緣解析力。注意,同樣是一英寸傳感器的索尼 RX100“黑卡”在廣角端只能做到ƒ/2.8,而小米15 Ultra可以做到 ƒ/1.63,進光量幾乎大了兩檔。
其次,現代鏡頭設計可以使用更爲先進的計算機仿真,以更高的精度和密度對每一條光線進行“路徑追蹤”。在小米15 Ultra上,每一次光學模組的設計迭代都需要對上千萬支光線進行計算和仿真,而在產品上市之前這樣的迭代要做上百次。前面提到,小米可以使用更自由的非球面結構,實際上現代鏡片的材料選擇也更豐富,而小米15 Ultra採用的光學樹脂,在光學性能、吸水性、可靠性等維度下,綜合能力極強。
然後,是鏡片反射率的把握。簡單來說,光線傳播到兩種介質的交界處(介面)時,一部分透射、另一部分反射。但是,但幾乎所有的反射光都是攝影師不想要的。反射可能發生在任何一枚鏡片表面、不參與成像的鏡筒內壁,甚至傳感器表面。例如,夜晚拍攝點光源時經常遇到的“花瓣”現象,便是因爲傳感器表面的微透鏡陣列(Micro-Lens Array)反光到了紅外截止片(IR-Cut)內表面、再反射回傳感器成像導致的。要解決全部反射問題,就意味着小米必須對光線傳輸進行“端到端”管控,從光線接觸到第一個介質開始、到最終打到像素井內轉換成電壓,這之間的每一個步驟都被精確管控。
小米15 Ultra最外側的保護玻璃是光線遇到的第一個介質,經過了雙面、數十層的蒸鍍處理,不但能將表面的反射率降低到驚人的不足1%,還讓表面的莫氏硬度從6提升到7,帶來更好的保護效果。反光率的下降是肉眼可見的:對比小米14 Ultra,我們可以看到小米15 Ultra的DECO變得極爲深邃,對燈觀察也能發現發射光明顯減弱。這對於夜晚光源產生的鬼影倒像有明顯改善。
以上種種,爲小米15 Ultra塑造了完美的原生光學虛化能力,而非“算出來的虛化”。
我們看到,小米15 Ultra的一英寸主攝的ƒ/1.63光圈造就了夢幻般的虛化效果。從實際畫面表現來看,這支鏡頭的景深範圍約等於全畫幅ƒ/4.5,這幾乎比很多人常用的甜點光圈ƒ/5.6還大半檔。也就是說在日常拍攝距離下,純光學即可實現肉眼可見的強烈虛化,讓畫面呈現出空間的立體感。
而長焦方面,小米15 Ultra的ƒ/2.6光圈值看似不大,傳感器似乎也比主攝小一些。但長焦的魅力就在於它可以成倍放大虛化效果。小米15 Ultra的長焦鏡頭光孔直徑爲等效9.4mm,比已經很誇張的一英寸主攝再大80%,也是迄今爲止手機中最大的;它的最近對焦距離是50mm,滿足大部分構圖需求;結合等效100mm的超長焦距,使它成爲目前爲止光學虛化能力最強的手機鏡頭。
實際上,這隻鏡頭無需任何人像算法介入,光學直出便可產生極爲強烈的淺景深效果。我們在距離1m左右拍攝時,景深範圍僅有3.7 cm,此時如果正面拍攝人面部,側耳已經處於焦外;在距離2m左右拍攝時(大概是半身像構圖),景深範圍也不過14.8cm,也就是說除了人體以外的其他畫面基本全部虛掉。
全場景恆定大光圈的“肆意妄爲”
雷軍曾經說,攝影和蠟燭一樣,都用光影寫詩,這個感性的認知,很多專業攝影師都是認同的。的確,攝影這件事在很多時候還是浪漫而富有哲理的,雖然一束光被你撿到,雖然在某一刻它照到了你的肩上,但它不屬於你。在日落時分,這束光需要還給太陽,那你會不會覺得遺憾?遺憾就對了,那些有光的瞬間,要留下來,有心有意更要有器。
有器則立,這句話在聊小米Ultra機型時,我們說了很多次。當初,爲了保證當時小米12S Ultra被毫無爭議(或者叫實力碾壓)地被定性爲“2022年手機影像巔峰”,也爲了能夠充分發揮徠卡影像的調校潛力,雷軍不吝惜以億爲單位的投入,只爲突破手機影像天花板的這個“小目標”,用了索尼那顆“不打折扣的真正的1英寸大底”IMX989。後來,小米13 Ultra擁有比小米12S Ultra更強的全新的Summicron鏡頭系統,強悍的IMX989主攝+IMX858直立式長焦+IMX858潛望長焦+IMX858超廣角鏡頭,囊括了1英寸怪獸級大底、雙長焦、徠卡影像等一切可以想象的頂層手機影像硬件,再加上可變光圈加持(這也是當時業內唯一一款1英寸大底配合可變光圈的作品),在複雜場景下會自動調整合適的光圈和快門速度,讓成像質量更上一個臺階。
再後來,小米14 Ultra雖然看起來“只是把主攝IMX989換成了可變光圈與LYT-900的組合,別的三顆鏡頭基本與前作一致”。但是,可變光圈和LYT-900的組合,實在是香不可言。
這麼多前序鋪墊,就是爲了說明今日小米15 Ultra的“大三元”配置之全場景恆定大光圈鏡頭配置有多麼豪橫,多麼“肆意妄爲”。
專業玩攝影的人一定非常熟悉“大三元”的概念,即三支ƒ/2.8恆定光圈的變焦鏡頭,分別覆蓋14-24、24-70、70-200焦段。“大三元”之所以能被讚不絕口,主要是來自它強大的構圖靈活度。或者說,它覆蓋了幾乎全部的經典定焦焦距,例如“導演之眼”28mm、“萬能”的35mm、“標準”的50mm、“肖像特寫”的75mm和85mm以及長焦望遠的100mm和200mm。
小米15 Ultra選擇了這個被攝影界追捧了幾十年的概念,爲大衆尤其是非專業攝影玩家帶來一套覆蓋極廣且銜接無比連貫的焦段組合,極有誠意。
14mm ƒ/2.2:視角範圍高達120°的超廣角鏡頭,拍攝風光、建築時,畸變極小。
小米15 Ultra 14mm超廣角實拍
23mm ƒ/1.63:迄今爲止光圈值最大的一英寸主攝,基礎畫質非常優秀,隨便一拍就有相機般的質感。同時,更細密的微透鏡排列也讓其變焦至35mm和46mm時可滿像素全開,超採樣獲得極高的清晰度。
小米15 Ultra 23mm廣角實拍
70mm ƒ/1.8:小米獨有的浮動鏡頭結構,不但可以日常當作一顆高素質的大光圈中焦,而且支持最近 10cm 的超級微距。直立式設計意味着散景(bokeh)光斑呈現柔美的圓形,而非很多潛望微距的方形。
小米15 Ultra 70mm焦段實拍
100mm ƒ/2.6:迄今爲止最強超長焦,誇張的兩億像素大底讓它具備 200mm 甚至 400mm 的無損變焦能力,大底大光圈帶來極強的夜景和抓拍能力,巨大的通光孔也意味着這是迄今爲止虛化能力最強的手機鏡頭。
小米15 Ultra 70mm焦段實拍
注意,小米過去幾代Ultra都在大光圈上有很強的執念,一方面是因爲大光圈可以帶來大進光量、淺景深;另一方面,通過不計成本地使用非球面鏡,大光圈也是它會帶來實打實的畫質提升。從小米15 Ultra的四顆鏡頭的MTF曲線可以看出,其不但整體解析力出色,且從中心到邊緣的一致性都很高。
小米15 Ultra 50mm焦段實拍
其中,小米15 Ultra最大的兩顆傳感器所匹配的攝像頭可以通過滿像素全開(Remosaic)模式下的裁切,實現畫質無損的擴展焦段,覆蓋14-400mm總計8個焦段、28倍無損變焦,把光學魅力與長焦神韻都包括其中。這兩顆傳感器分別是光喻LYT-900和三星HP9,前者我們非常熟悉了,在小米的多款旗艦上也體驗過其魅力,現在主要聊聊後者。
小米15 Ultra 75mm焦段實拍
我們知道,小米是Ultra影像機皇的開創者,也是率先在長焦上使用大底傳感器的品牌(小米10至尊版的IMX586)。在過去幾代機型,小米積累了大量攝影師用戶,獲得了很多寶貴的真實反饋。其中關於焦段選擇上,小米發現大家使用最多的焦段是主攝,而第二多的就是長焦。長焦可以望遠,可以拍到人眼都已經很難分辨的細節。且長焦還能帶來獨特的構圖:距離所帶來的天然壓縮感和低畸變、緊湊的視角對於雜亂背景的排除能力,以及高放大倍率帶來的天然虛化。不過,這最後一條往往需要相機上的大底傳感器和超長焦鏡頭才能實現。
小米15 Ultra 135mm長焦實拍
而長焦鏡頭天然需要佔據更大的體積,手機內的堆疊空間限制又會直接制約長焦的能力。在小米15 Ultra上,小米通過光學本身的突破和內部堆疊的創新,用三星HP9傳感器爲我們打造一款移動影像的最強長焦。它不只具備目前最先進的2億像素大底傳感器,還具備同檔最長的光學等效焦距以及誇張的大光圈。
光圈值是焦距和光孔直徑的比值,因此在長焦鏡頭上想要維持相同的光圈值,需要成倍地增大光孔直徑,所以說越是長焦、越難做大光圈。小米15 Ultra的兩億長焦是小米有史以來光學焦距最長的鏡頭,爲了實現ƒ/2.6的大光圈,需要一個直徑9.43mm的光孔,要知道,小米15 Ultra的整機厚度也只有9.35mm左右。從機器背面看過去,這顆兩億長焦的光孔是小米迄今爲止最大的也是全行業目前最大的,直徑甚至是(已經非常誇張的)主攝的1.8倍。
三星HP9採用28nm製程,傳感器規格爲1/1.4英寸(此前常見的長焦主攝爲IMX858,是40nm製程,1/2.51英寸規格,而小米14 Ultra就是LYT-900和IMX858的雙長焦組合),感光元件面積甚至大於光影獵人800,也大於iPhone 16的主攝。這使得它具備主攝大底纔有的諸多特質,例如夜神級感光性能以及14EV高動態範圍。況且,兩億像素則帶來日光下無與倫比的解析力:每一組同色像素都有4個獨立的Micro-Lens,在兩億全開時,這顆鏡頭的分辨率高達16320×12288像素,如果按照標準72dpi 沖印輸出,可以放大到283英寸巨幅。
小米15 Ultra 233mm長焦實拍
同時,其是一顆當之無愧的超長焦鏡頭。我們知道,在小尺寸傳感器上,實現等效全畫幅100mm焦距不難,但是在主攝級傳感器上做到這樣的誇張焦段,需要實際長度2.51釐米的物理焦距,非常考驗光學設計和內部堆疊能力。正是因此,此前發佈以及未來即將發佈的兩億像素產品,基本只能做到70-85mm左右的中焦段,而小米15 Ultra這100mm焦距則顯得格外出衆。更重要的是,超高像素也爲這顆傳感器帶來了極強的裁切能力,小米15 Ultra也因此額外支持等效400mm、17.2X的無損變焦。
小米15 Ultra 698mm長焦實拍
實際上,早期的超高像素產品,多少有些“秀肌肉”的成分,不排除有些人是被迫捲入了軍備競賽中。但這樣的產品往往因爲光學的不足,很難發揮高像素真正的解析力優勢;倒是因爲可以支持兩倍、四倍的裁切,可以省下兩顆攝像頭的成本。小米在Ultra機皇上顯然不存在這樣的成本限制,小米的廣角和中焦已經非常成熟且完善,不需要用兩億像素來填補焦段的空缺,所以一開始小米就把HP9定位爲一顆超長焦,這樣可以大幅度擴展後段的變焦能力,覆蓋從100mm到400mm的超級變焦能力。
小米15 Ultra 1395mm長焦實拍
這樣的恆定大光圈與長焦組合,的確是能讓我們的日常拍攝和專業創作都“肆意妄爲”。
不止徠卡原生雙畫質
創作的樂趣在於細節全拉滿
前面提到,徠卡原生雙畫質由小米與徠卡共同定義,首發於小米12 Ultra,並在過去的三年中不斷修訂和完善。每一款Ultra的“徠卡經典”和“徠卡生動”都需要經過完整的相機調試流程,工作量相當於多做一部手機。每一臺手機上市前都需要經過中德雙方多輪主客觀測試,滿足目標後方可放行。
“徠卡經典”的效果來自徠卡光學,適合大畫幅沖印、大屏幕欣賞等嚴肅攝影場合——自膠片時代便存在的Leica Look,其本質是更好的光學素質帶來的更真實、更沉浸的影調。移動影像需要太多的計算攝影,一旦過量便會顯得不真實;而徠卡經典正是要回歸真實。“徠卡經典”依賴光學天然的解析力,避免大量使用銳化而造成“小圖清晰、大圖難看”的情況,同時也保留大光圈鏡頭天然具備的暗角,白平衡也更爲中性;“徠卡經典”還會忠實地保留畫面中的明暗關係,而不會爲了強行高動態渲染而大幅度提亮暗部、壓低高光,使畫面變得不自然。
而且,徠卡經典會保留原本的色彩飽和度,而不會過分追求畫面美化而提升鮮明度。“徠卡經典”所定義的“原汁原味的徠卡影調”以真實和還原爲目的,是對計算攝影時代濃重算法味的重大革新,也是“光學味道”的復興。
至於“徠卡生動”是更爲現代的畫質定義,符合互聯網傳播的審美需求。它優先保證畫面的觀感是鮮明且清晰的,畫面明暗信息完整收錄。“徠卡生動”也會引入更多的算法矯正,來補償高動態寬容度、大光圈暗角、高頻紋理等。在拍攝美食、人像、花卉等場景時,“徠卡生動”會讓照片表現出“比真實好看一點點”的畫質。
小米15 Ultra能夠有效覆蓋幾乎全部拍攝場景
經過三年的完善和微調,兩種畫質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完成度,無論用哪個設置、拍攝什麼場景都不會出錯。二者的底層架構也絕非一般濾鏡可以模擬,而是在按下快門按鈕之前,相機系統已經做出了不同的判斷。二者合力,幾乎囊括了全部拍攝需求,對於專業攝影師,“徠卡經典”爲其提供了真實的起點,與智能手機普遍的“數碼味”實現了強烈反差;對於攝影愛好者,“徠卡生動”則更適合直出,更豐富的信息量也方便後期套用濾鏡,讓我們的朋友圈收穫更多高贊。
在視頻拍攝方面,得益於頂級的性能,小米15 Ultra支持全焦段8K/4K視頻錄製。主攝能夠拍攝4K 120fps的高速視頻,後期可以調節爲5倍慢動作。在更常用的4K分辨率下,其也擁有4K 60fps全焦段變焦能力,對於視頻創作愛好者來說,是非常優秀的拍攝工具。
小米15 Ultra還升級自研防抖系統,結合定製OIS中控算法和自研EIS算法,提供液壓腳架級照片防抖,以及“魔毯”級視頻穩定性,通過CIPA 4.5級的防抖認證。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們對於OIS馬達的調校能做到“逐幀復位”,以往在劇烈抖動下錄製視頻,如果OIS馬達達到極限位,容易導致防抖失效、畫面模糊,而現在則大大解決了這個問題。與此同時,小米15 Ultra可以根據當前對焦距離動態調整EIS預留區域,做到最高4K 60fps的呼吸補償,讓畫面變焦更平順。
對了,小米15 Ultra還是安卓陣營中首發 ACES LOG 格式視頻的機型。我們知道,小米在2024年正式加入ACES,這是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開發的一套色彩管理和交換系統,旨在爲電影和電視製作提供一致且高質量的色彩處理能力。它提供了一個統一的色彩管理框架,貫穿拍攝、後期製作到發行的整個工作流程,確保內容在不同設備和平臺上保持一致的色彩表現。許多主流的後期製作軟件都已支持ACES LOG格式視頻,如DaVinci Resolve、Adobe Premiere Pro和Avid Media Composer。由此可見,小米15 Ultra的“生產力工具”屬性比前代作品更甚。
濾鏡轉接環可轉接67mm濾鏡,爲創作增加更多可能性
另外,爲了給小米15 Ultra用戶更加完整、沉浸的攝影體驗,這次小米重寫整個相機UI操作系統,擁有全新圖標、字體、啓動動畫,以及拍照、視頻、人像、街拍、專業,五大模式全部煥新。
這可不只是一臺可以打電話的“超級夜視儀”
在移動影像的聖盃之列,“夜視能力”始終是最璀璨的明珠。當我們將大底傳感器、超大光圈與超低色散鏡片三者熔鑄於方寸之間時,一場關於暗夜的光學革命已然降臨。
曾幾何時,“夜視儀”與“高光壓制”構成了夜景攝影的二元悖論:前者用算法暴力拉昇暗部,將夜色塗抹成失真的白晝;後者以HDR技術粗暴壓縮動態,讓光影層次坍縮成平面化的數字油畫。那個時代的巔峰之作小米11 Ultra,憑藉夜梟算法在0.1勒克斯照度下摘得CVPR NTIRE算法桂冠,爲計算攝影時代畫下了驚歎號——但算法堆砌的侷限也愈發明顯:長達數秒的曝光凝固了時間的流動,銳化與對比度增強扭曲了光影的呼吸。
而今,小米15 Ultra攜“雙超級大底”光學架構破曉而來。1英寸主攝與長焦模組構成的感光陣列,使單幀畫面即可捕獲傳統算法百幀堆疊的光子信息。這不僅是硬件參數的躍遷,更是影像哲學的進化——當傳感器本身就能記錄月落星沉的真實明暗,當光學玻璃已可解析螢火微光的自然漸變,我們終於擺脫了對數字矯飾的依賴,讓CMOS成爲記錄暗夜的詩人之筆。
在布拉格查理大橋的實測中,月光下的巴洛克雕塑在單次快門中同時保留了石紋的微妙肌理與鎏金裝飾的金屬光澤;東京涉谷十字路口的霓虹招牌,不再因算法壓制失去光暈的氤氳美感。這種超越算法侷限的光學表達,正在重新定義夜晚的視覺語法:不是將黑夜變成白晝的拙劣模仿,而是讓黑暗本身成爲承載光影藝術的畫布。
從計算攝影到光學本真的迴歸,這不是技術的倒退,而是移動影像成年禮的完成——當硬件性能突破臨界點,真實反而成爲最震撼的數字魔術。正如安塞爾·亞當斯所言:“底片是樂譜,印放是演奏。” 如今的小米15 Ultra,正在用光學系統譜寫暗夜的光子交響曲。
我們也知道,在上一個“算法夜景”時代,大家追求的是暴力的數值正確,而忽略了美學表達。而在新的“光學夜景”時代,小米追求的是充分釋放光學性能,在保證“真實”的前提下,拍到清晰、通透、高素質的照片。算法天然的干預度更低,所以我們看到的畫面才更具備最原始的“光學味”——這也是小米15 Ultra能夠樹立“純粹影像新規”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算法夜景”還必須拍攝多幀進行融合,而捕捉過程中的時間差就意味着被拍攝物體必須幾乎完全靜止。誠然,極限暗光下進行超高速物體抓拍已經突破了物理上限,但對人物動態的捕捉是“光學夜景”的重要能力之一。而抓拍的本質是“快門速度”,只要快門速度足夠高,子彈都能拍得下來。但拉高快門速度的代價是ISO的成倍提升,也就是噪點的增加。要根本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光學上提升整個系統的進光量即“光圈值”和“像素大小”。小米15 Ultra的主攝和潛望是目前爲止光圈和像素最大的攝像頭模組,主攝進光量是iPhone的兩倍,潛望進光量更是iPhone的四倍,也就是說在相同的ISO可以獲得低得多的噪點表現。如此,光學上天然的優勢意味着我們可以使用更高的快門來凝固瞬間且可以使用更溫和的降噪算法來保留畫面細節。
高快門帶來的第二個問題是,當夜景畫面中存在人造光源時,交流電產生的人眼不可見頻閃會被相機捕捉到,從而在畫面中產生“黑-白-黑”的條紋,一般稱之爲橫紋(Banding)。常規情況下,爲了避免橫紋的出現,相機會通過Flicker傳感器判斷當下光源的頻閃頻率(50Hz或60Hz),將安全快門上限設置爲1/50s或1/60s。但這也意味着更快的運動物體無法被拍到。
自定義波輪,可快速調節 EV、光圈、快門、ISO、白平衡等
這個問題純靠光學已經無解,所以小米爲Xiaomi AISP設計了獨家的 AI-Debanding算法,可以智能修復橫紋。因此,小米15 Ultra 是目前行業內唯一一款可以在頻閃光源下進行抓拍的影像旗艦。
以上種種,讓小米15 Ultra最終突破了夜晚抓拍的兩大難題,影像系統終於可以放心大膽地拉高快門速度,從而實現“夜神抓拍”。
百年傳奇與純粹美學
小米再次演繹真正的“高級感”
前年和去年我們都說過,小米14 Ultra在整體的感觀上和小米13 Ultra是有明顯的代系延續性的,大面積的影像模組具備很強的辨識度,也具備強烈的“徠卡相機”味道,這種設計語言上的傳承,對於機皇級別的作品來說,是必要的。如今小米15 Ultra也是如此,但似乎,又不止於此。
從思路來說,幾代小米Ultra機型都強調了“向徠卡經典相機設計致敬的結構堅固、手感舒適、造型簡潔”的理念,且由內到外地承載着強烈的專業屬性。這種思路的確還是對經典設計的深層次致敬,小米希望新的Ultra繼續能從外形上傳遞“高級和復古的傳奇作品質感”,繼續從結構設計和空間冗餘上強化整個影像系統的運作能力。所以,繼續通過巧妙的曲直和直線交匯來形成節奏感和穩重感,就是我們看到的小米15 Ultra的美學語言:形隨功能生,傳奇而純粹。
說得再具象一點,除了同樣巨大的圓形鏡頭模組,小米15 Ultra也延續了小米14 Ultra的手感和視覺效果非常好的一體化平直方案。當然,整體機身厚度方面,前者還是比後者有略微增加,但處於合理範圍之內。
小米15 Ultra用了“經典銀黑”和“松柏綠”兩款傳奇般的配色
在配色和質感細節方面,我們首先要聊“雙色版本”。小米15 Ultra用了“經典銀黑”和“松柏綠”兩款傳奇般的配色來致敬徠卡百年影像傳奇,讓人非常舒適。必須承認,很多人從看到這部手機的第一秒, 強烈的影像感便撲面而來。小米在設計小米15 Ultra的初時,就確定了要借鑑百年影像史上最經典的設計的思路——銀色的金屬質感,與黑色的荔枝皮質感形成鮮明的對撞,用大膽的拼色和凌厲的線條打造出迄今爲止最具傳奇感的外觀,即使相隔百米,也能輕鬆辨認。畢竟,在拍攝橫握時宛如手持一臺相機,經典的設計永不過時。
小米15 Ultra黑色版
在“經典銀黑”和“松柏綠”兩款雙色配色的機型上,很多細節也在傳奇和純粹間流淌:紅黑相映成趣的Ultra銘牌,靈感源於相機旁軸取景框;四曲包裹式中框採用航空級6M42鋁合金材質,保證了整體握持質感;碩大的DECO模組橫跨雙色區域,以等比的不平衡去表達了更高級的平衡。
小米15 Ultra白色版
至於單色版本,黑色和白色是意料之中的存在。黑色的小米15 Ultra,其相機鏡片採用獨特的防反光設計,視覺上更爲深邃、渾然一體,而紅色的“大師鏡頭環”又將它勾勒出來,在純淨的黑色機身上更顯魅力;白色的小米15 Ultra的機身背部配有“雲絲紋理”,爲Ultra更添一絲柔和和悠然。
另外,小米15 Ultra外在設計的核心,還是“堅固的機身架構”,那獨特的中框形態搭配小米龍晶玻璃2.0和高強度背板材料,共同支撐其結構強度,本質上是小米15 Pro的延續和提升。實際是,小米15 Ultra所堅持“形式追隨功能”的理念,在兼顧影像能力和科技力的同時,對強度和握持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框由一整塊鋁錠切削而成,反包到機身背部,從而更加堅固耐用;背板和中框的銜接更爲平順,正常握持時手指幾乎不會碰到縫隙,一體感更好。
和小米14 Ultra或者小米13 Ultra的對稱角度佈局不同,小米15 Ultra的四個後置鏡頭呈“3:1形態”佈局,在保證光軸統一性的同時,也考慮各自內部冗餘的佈置。要知道,新作的空間設計在兼顧美學的前提下,難度更大。同時,小米15 Ultra的DECO使用了更簡約的金屬邊框處理,錯落有致的光線效果與精緻細膩達成一種有序平衡。
和“高級感”與“純粹感”有關的另一個看點在於,小米15 Ultra依舊保持了前面幾代Ultra一樣的“專業且專屬的街拍攝影外設套裝”,這是小米非常喜歡的操作,也是用戶從實用價值到心理滿足皆達到一個新高度的加分項,非常貼心和“有格調”。這次,第三代專業影像套裝採用全新設計的鎏金配色,具備更好的續航和防潑濺能力。
錄像按鍵
小米保留了濾鏡轉接環的設計,並額外增加了可拆卸的快門按鈕和指柄,提升整體的操控感。我們過去也聊過,因爲街頭攝影師有一套獨屬於自己的肌肉記憶,熟悉的相機用得久了,彷彿成爲手指的一部分,所以爲了從硬件層面再次提升小米15 Ultra“再次史詩級”街拍體驗的操作效率,小米的這套全新專業攝影套裝可以“立刻喚醒攝影師的肌肉記憶”。
這個手柄內置電池2000mAh,比上代作品1500mAh增加不少。標準快門螺紋、兼容Leica快門配件。67mm的鏡片螺口是意料之中的,可以讓我們繼續使用之前的67mm CPL鏡片和67mm Black Mist鏡片。
其也支持IP54防塵防水標準。
爲創作而生 繼續保持對色彩的高度追求
又不止於對色彩的高度追求
小米15 Ultra的這塊全等深微曲屏(是的,依舊採用全等深微曲屏的設計,具備直屏的視覺效果,但是能帶來曲屏的溫和手感),其等R彎曲R=3.5mm、等深彎曲深度570μm,一切都爲質感和操控的平衡而存在。本質上,也是保持小米15系列整體的屏幕選材思路——得益於全等深四曲屏形態,在光線下觀察,小米15 Ultra的屏幕具備溫潤的線條,連貫圓潤。同時,它在顯示取景器畫面時無扭曲,無誤觸,畫面彷彿懸浮於手機之上,既有直屏的視覺觀感,也有曲面屏的觸感,同時徹底避免了誤觸的發生。這對於影像旗艦來說,尤爲重要。同時,屏幕外覆蓋材料選擇小米龍晶玻璃2.0,可以有效降低碎裂和劃傷的風險。
簡單來說,這又是一塊爲創作者而生的專業旗艦屏:小米15 Ultra的屏幕具備和小米15 Pro相同的高規格,具備2K分辨率、120Hz可變刷新率和3200nit超級陽光屏性能。對於專業攝影師而言,它的顯示效果足以媲美專業顯示器。
我們知道,與一般的修圖顯示器不同,手機屏幕需要面對更復雜的環境:例如在正午的烈日下,需要極高的亮度才能保證取景預覽畫面的可視性。因此在陽光下,小米15 Ultra會動態提升至3200nit(25% APL),配合動態色調和gamma映射,有效對衝陽光下的飽和度和對比度損失。
同時,小米15 Ultra參考最新CIE-170:2015標準進行逐臺校色,默認採用基於大量人因實驗得到的白點,在小米產品家族內實現多屏同色。其中,“暖色”白點則嚴格遵循CIE-170:2015 10° Observer D65設置,爲跨體系使用提供準確的白點基準。得益於逐屏校色,小米15 Ultra在整個亮度區間內,都具備超高色彩準確度。
另外,和小米15系列別的機型一樣,小米15 Ultra也支持超靈敏觸控,在遊戲工具箱內開啓“觸控增強”,可以利用 SoC 的超強算力,大幅度提升觸控檢測的空間精度(最高24倍超分)和時間精度(最高達2560Hz),同時支持基於AI算法的觸控防抖和邊緣防誤觸。在默認狀態下,小米15 Ultra也支持溼手觸摸和自適應手套穿透和鋼化膜穿透,操作體驗更好。
當然,這種系列化的配置優勢,也包括超聲波指紋。其速度相比前代最高提升50%,且暗光下不刺眼、溼手也可以解鎖。同時,在戶外拍照的場景,不管是出汗還是雨淋,小米15 Ultra的觸控靈敏度依然能夠得以保障。
續航組件大提升
還是強化“安心高標準”的思路
現在的旗艦機型,聊電池組件基本上都會獨立成章。之前小米13 Ultra的電池組件被稱爲“小米澎湃雙芯動力系統”,收穫很多讚譽。前代小米14 Ultra的電池組件也有我們熟悉的小米澎湃P2智能快充芯片和小米澎湃G1電池管理芯片。現在,小米15 Ultra在電池組件的配置上也有必然的升級。
單單從紙面參數上看,相對前作就提升了一個指標並保持了一個指標:提升的是“電池容量增大到6000mAh,比前作提升700mAh”,保持的是“有線充電90W、無線充電80W”。
這兩個指標的提升,實際上非常不容易。小米15 Ultra更強大的影像系統爲內部堆疊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在有限的機身內,並未因影像系統的堆疊而讓電量“縮水”,這得益於小米金沙江電池先進的硅負極技術,其10%含硅量,才讓小米15 Ultra擁有如今的這套續航配置的基礎。
有意思的是,與小米15 Pro的6100mAh比較,小米15 Ultra電池容量雖然略小,但後者的綜合體驗並沒有縮水,且無線充電功率更大。
小米旗艦的“極限續航模式”也保留了下來,對於進入忘我拍照狀態的玩家來說,也很必要。在電量低於1%時,系統能自動觸發這個模式,限制後臺、關閉動畫,可以額外待機60分鐘或通話15分鐘以及完成掃碼等操作,非常“救命”。當然了,配合前面提到的攝影外設套裝手柄裡的2000mAh電量,就更無憂了。
性能與配置屬於必然的“2025年純粹旗艦”
我們熟悉的頂級處理器平臺驍龍8至尊版
對於小米15系列的驍龍8至尊版平臺,是一個“沒什麼好說的話題”,因爲它“順理成章”的身份,之前我們已經談得很透了。同樣,小米15 Ultra也必然是驍龍8至尊版平臺。關於它的參數指標這裡就沒有費筆墨的必要了(各位只需要記住,驍龍8至尊版採用兩顆直接取自筆記本的超大核,無小核設計,堪比PC級的峰值性能,能夠輕鬆應對全部高負載場景。對比前代芯片,單核提升 38.43%;多核提升 42.04%;峰值功耗較上一代下降 50%)。
小米15 Ultra的安兔兔V10成績
小米15 Ultra的GeekBench 6成績
性能的另外兩個要素,LPDDR5X RAM(8533Mbps)和UFS4.0 ROM(支持FBO存儲煥新技術),也不用多言,整個硬件基礎繼續構築了完整的年度旗艦平臺方案。小米在性能上的“榨取能力”從來都不是問題,這也讓我們反而少了很多着墨的動力。跑分數據來看,之前我們實測小米15 Pro跑出了近280萬分的安兔兔V10成績,而小米15 Ultra這種定位的機型,我們覺得根本沒必要落於俗套跑個分。當然,跑分還是能夠從客觀上很大程度地體現機型能力,所以俗套歸俗套,成績還是要做到心裡有數。整體來看,小米15 Ultra與小米15 Pro性能表現一致,很合理。
小米15 Ultra的Steel Nomad Light光追性能成績
小米15 Ultra的3D Mark Wild Life Extreme成績
頂級的處理器平臺和頂級的影像模組,加上頂級的電池模組,我們更關心小米15 Ultra的散熱組件設計。相對於小米14 Ultra配備的“雙路環形冷泵”,小米15 Ultra使用的“雙路立體環形冷泵”有明確的升級味道。
我們知道,小米Ultra系列的散熱系統與所有手機都不一樣,它需要同時爲SoC和影像系統提供散熱,從而保證極限工況下的穩定運行。小米獨特的“雙路”散熱設計:一路爲SoC降溫,以確保穩定的高性能;一路爲影像系統降溫,以確保相機狀態能長時間在線。
這次,小米15 Ultra還優化了散熱片的形態,採用立體凸臺的形式,在SoC位置凸起0.4mm,通過導熱膠貼合熱源,更有效散熱;增加了雙翼,左側14.2mm、右側5.7mm 與中框大面積疊放搭接,大幅提升熱量向外傳導的效率。其還使用超薄衝壓技術,對比上代,散熱片面積更大,重量反而更輕。
機皇該有的細節,不止“星辰通信”
2025年的機皇級作品,細節方面當然不能有一絲一毫的短板,至少小米在主觀上必須考慮周全,強調“更聰明的組網策略”。其中首要的一個配置加分細節,正是大家意料之中的衛星通信能力。
當初,作爲小米第一款支持天通衛星通信的機型,小米14 Ultra在極限偏遠地區或面對緊急情況時,衛星通信可以提供最後一道防線,這是配置的初衷,對於地理攝影師、自然生態攝影師來說格外重要,也算是“剛需”。現在,小平15 Ultra搭載小米星辰通信系統,以更強大的天線硬件、全能AI通信算法,實現軟硬深度協同,刷新通信體驗。
小米15 Ultra全系支持天通衛星通信,能夠進行實時通話以及雙向短信。這對於旅行者、探險家和需要在偏遠地區工作的人來說尤爲有用,如我們需要到荒漠無人區等地面基站建設不全面的地方,衛星通信可以提供額外的安全保障。我們知道,專門的衛星通信手機需要長長的天線和碩大的機身,但小米15 Ultra具備獨立衛星天線,搜星速度最快達到16 秒,對星角度最大達150°,且支持衛星通信與GPS同時工作,能夠在移動中實時更新地理位置。
爲了讓衛星通信更加的易用,小米還聯合高德地圖,上線“一鍵救援服務”。在小米15 Ultra上,求救方一鍵即可呼叫三方救援,行進軌跡全程記錄、實時上傳;搜救方可自動規劃搜救軌跡,可時刻關注求救者地理位置、手機電量等狀態,大大增加救援成功的概率。
另外,我們看到小米15 Ultra支持最前沿的網絡協議,甚至可以滿足未來十年的移動通信需求。其整合全部通信能力爲一個整體,挑戰全場景行業最強信號。
比如,小米15 Ultra做到了行業最強的4低頻+6中高頻天線組。中高頻天線在最常用的頻段上,提供了斷檔領先的接收能力,天線性能在實驗室測試中達到了行業領先的水平。小米官方在北京地鐵三號線上做了實測,上行、下行速率均領先於競品商。
小米15 Ultra還搭載T1/T1S信號增強芯片,實現芯片級最佳調度。能夠使天線之間 “互幫互助”,通過“多天線耦合”技術借用旁邊的天線,實現口徑複用有,有效提升蜂窩、Wi-Fi、GPS的信號。
比如,小米15 Ultra支持5G-Advanced蜂窩標準,峰值下行速率突破5Gbps;支持最新的Wi-Fi協議的Wi-Fi 7 R2,抗干擾的能力大幅增強。同時,其原生支持5GHz + 2.4GHz併發,峰值速率高達5.35Gbps。
還比如,爲了豐富無網情況下的通訊體驗,除了衛星通信以外,小米15 Ultra還升級了小米星辰無網通,實現了超遠距離的“無網通信”(這也是目前各家都在強化的功能),在空曠的無人區實測達到7km的通信距離(在戶外極端環境下,和隊友保持緊密的通信是非常必要的),在無蜂窩網絡、Wi-Fi 信號的情況下能實現點對點遠距離語音通話。
細節配置方面,和小米14 Ultra一樣,小米15 Ultra的數據傳輸標準接口也是USB 3.2 Gen 2,10Gbps的速率。
同時,小米14 Ultra搭載四顆高動態MEMS麥克風在小米15 Ultra上也得以延續,六大算法模塊,可同時捕捉“上、下、前、後、左、右”六個方向的空間聲音,錄音音質如水晶般透亮。更妙的,它還可幫我們聯動相機,實現人聲隨人像放大而變大,並且追蹤畫面中的對焦人物,進行指向性拾音。
小米15 Ultra的四顆演唱會級MEMS高動態麥克風,達到行業最高的68dB信噪比,可承載120dB SPL最大聲壓級,輕鬆應對高響度、高動態錄音場景。利用4-MIC環繞聲HRTF算法,小米15 Ultra可以重現錄製時聲音的空間感,無論錄製的是橫向還是縱向視頻。對於大變焦的錄製場景,如果需要突出主體講話的聲音,我們可以開啓“音源追焦”,讓四顆麥克風根據當前變焦倍率動態調整指向性。在“專業模式”下錄像時,還可以手動設置麥克風的指向性。
至於X軸線性馬達和多功能NFC,這裡就不多介紹了,問就是“旗艦標準”,包括“數字車鑰匙”(支持藍牙和NFC)也在其中。防漏音聽筒的設計和前作一樣,也是必然的存在。一方面是隱私保護的需要,一方面也是公共場合的禮貌,現在各家機皇級作品都有此配置,小米的“Ultra”自然如此。
最後說說Xiaomi HyperOS 2。之前小米15系列全面升級了Xiaomi HyperOS 2,Ultra版當然也一樣。我們知道,一個流暢穩定的基礎體驗是系統的基石,Xiaomi HyperOS 2.0打造的系統內核Xiaomi HyperCore,它是小米自研的底層內核技術平臺,覆蓋性能、圖形、網絡與安全四大類根技術。
Xiaomi HyperCore澎湃內核帶來了“小米微架構調度器”,從芯片微架構入手、解析指令流水線,相比傳統幀負載追蹤機制,將任務執行的黑盒變爲白盒,可以從芯片端真正拆分任務執行的“指令執行週期數”和“訪存延時週期數”,通過一體化調頻機制,協同Cache和DDR的資源智能分配,大幅降低19%的“CPU空轉佔比”。配合全新的小米動態內存技術及小米煥新存儲2.0,實現調度器、內存管理、存儲管理三大底層技術的全面刷新,讓搭載Xiaomi HyperCore的小米15系列實現啓動應用最快,遊戲單幀功耗最低,甚至超重載複合場景的流暢度第一等成績。
Xiaomi HyperCore在圖形方向還重構了圖形渲染管線,帶來了全局聯合渲染。在圖形異構計算的加持下,相同的圖像功能完成時間從過往的576ms躍進到48ms,效率大幅提升了12倍。
之前,Xiaomi HyperOS自研跨端互聯框架Xiaomi HyperConnect,實現人車家全生態的設備實時組網。這次Xiaomi HyperOS 2.0上的Xiaomi HyperConnect能力更進一步,徹底將設備能力原子化,讓單端能力成爲生態能力,實現全生態設備間的無感融合,支持跨設備調用能力。比如,小米人車家全生態更是全面支持蘋果設備,支持和蘋果設備一步傳數據,輕鬆跨越不同生態。
另外,Xiaomi Hyper AI的端雲大模型矩陣、多設備端側感知、跨端執行能力全面整合,與Xiaomi HyperOS 2.0現有的架構進行底層融合,將AI能力從應用層拓展至系統層,賦能全生態設備,可以說Xiaomi HyperAI更是爲未來AI全生態而生。
EF點評:
首先下一個定義:單純從“影像機皇”的角度來說,小米15 Ultra既是光學物理與計算攝影的巔峰對話,更是對百年便攜精神的數字時代迴應。或者說,小米15 Ultra憑藉其卓越的影像系統、前沿的技術創新以及豐富的功能體驗,成功地將小米Ultra系列推向了一個新的巔峰——它不僅是一款影像旗艦,更是一部能夠引領影像科技潮流的傑作,爲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攝影體驗。
而從媒體深度解析的角度來總結(站在包括Ultra版在內的整個小米15系列的角度),小米在15歲的年紀對於產品的理解和表達越來越成熟,思維方式也越來越有“先機意識”。在保持追求性能的縱向維度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延展體驗的橫向維度上。畢竟,絕大多數目標用戶已經從當初追求所謂性價比的慣性裡完成了消費理念的昇華。小米必須隨之完成自我理念的進階以迎之,這就是小米的品牌之道。
所以,不得不承認,小米是太懂用戶了。作爲專業影像旗艦,外在設計不能只有膚淺的美,而是要讓美服務於功能。小米說,它的Ultra系列的設計過程與其他手機截然不同,是一款“由內而外設計”的手機。所以,即便單單爲這顏值,小米15 Ultra也和前作一樣,可以成爲很多有個性的小姐姐們鍾愛的精緻之物,哪怕她們並不一定是專業的攝影玩家。
我們認爲,小米15 Ultra和前代小米14 Ultra一樣,都是一臺天生有着顛覆手機影像格局的機皇,且無疑是能夠極大地推動小米高端戰略的新要素。或者說,2025年春季戰役的先手和之前小米15系列鞏固好的口碑基本盤(如驍龍8至尊版平臺與HyperOS 2日漸融洽的配合,又如融合更完美的大底和徠卡調校,說實話,小米15系列的市場表現實在太驚豔了,堪稱“哪吒級的作品”)所實現的“天時與地利”,一切都讓小米15 Ultra有近乎完美的市場預期。
我們常說,並不是每年都有的小米MIX產品序列熱衷“黑科技”的前沿玩法,那麼數字Ultra更實在地呈現“把現有技術尤其是影像技術‘掏心掏肺’向大衆傾訴”狀態。所以還是老規矩,在數字旗艦已經展現出足夠誠意的前提下(尤其是前代小米14系列和這一代小米15系列,成功得讓人感到“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眼前的小米15 Ultra依然毫無保留地向大衆表達小米對於“定義頂級移動影像概念”的堅持——去年此時,小米對小米14 Ultra的正式定義是繼續強化“移動影像光學時代”以“改變攝影大格局”,而如今小米15 Ultra則是在“由小米定義影像格局”的戰略上邁出了堅實、顯著、高效的第二步——如開篇所述,是夯實小米手機高端化營壘的又一力作。
其中自然少不了徠卡“在移動影像領域迄今爲止最完美的技術展現”(全新徠卡光學全焦段四攝方案),但更少不了小米對於自己“第二個十年”發展歷程的清晰定位和全力以赴。究其根本,只能說這次小米15 Ultra把包括影像在內的科技樹都點滿了(去年小米14 Ultra已經如此“狠”過一次了),除了“更好的徠卡”,還落地了一堆通信、材料、電池等全新自研成果。
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小米15 Ultra又是一款推倒重做的產品”,雖然有着同樣“小米15宇宙”體系的名義和延續“小米14 Ultra史詩級成功”的威勢,但這臺Ultra機皇所落地的諸多小米全新自研成果,還是有着獨樹一幟的新奇和內涵,成本亦高昂。
也可以說,小米之所以對自己這臺至尊機皇如此自信,除了本身實力夠硬之外,與前三代Ultra版機型被大衆廣泛認可有關,無論是小米14 Ultra還是小米13 Ultra都有讓人滿意的市場成績。還是那句話,小米也好,別的品牌也好,只要認真做產品,把一切心思都放到對消費者的體驗負責上,實現高端定位與高級質感是必然成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