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大街,又熱鬧起來了

最近聽說了兩則消息:一是,每個月大概有兩萬名外地招商人員活躍在海淀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二是,王興興當初之所以決定再來海淀開一間分公司,是因爲他想找一個離某海淀機器人獨角獸更近的地方。

兩個傳說,指向同一個事實,人人都盯着海淀的企業。招商人員盯上的是成熟的項目,頂級獨角獸創始人盯着的,是海淀最具實力的競爭對手。歸根結底,大家的目光離不開海淀,因爲這裡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從1992年北大科技園播下種子,到1994年清華科技園紮根生長,再到2000年後東昇大廈、中關村智造大街等相繼崛起……三十餘年來,高校實驗室、企業研發中心和五道口的咖啡館密集交織,沉澱出了海淀厚重的創新生態。

“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讓海淀不僅誕生衆多獨角獸,更持續孕育着顛覆行業的源頭技術。曾經,王興、宿華、程一笑……衆多互聯網巨頭在這裡萌芽、壯大。如今,智譜、月之暗面、面壁智能、銀河通用等一批AI獨角獸成爲海淀的新名片。智譜華章地處中關村東路,DeepSeek北京總部在融科資訊中心,月之暗面總部位於知春路的京東科技大廈……東昇大廈一層的AI原點社區展廳顯示,人工智能企業超過100家——這裡已成爲“中關村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的核心。

看數據更直觀,中關村科學城發佈的《海淀是“源”的——2025海淀人工智能創新圖鑑》顯示,海淀區以佔北京市2.6%的土地,創造了全市超四分之一的GDP,承載了全國70%以上的AI企業、80%以上的AI全球頂尖學者。截至2025年6月,海淀區已備案大模型89款,佔全國三分之一,北京市總量的近七成。

當模型成爲基礎設施,AI應用,被投資人視爲千億乃至萬億級的市場機會。伴隨AI應用創業熱潮,一度沉寂的中關村創業大街也重新熱鬧了起來。你可以在這裡看一場奇績的路演,然後去AGI酒吧跟創業者聊聊天,盛況彷彿回到移動互聯網爆發前夜。而不管在模型側還是應用端,海淀都是這一波AI創新匯聚的源點,在生態打造上有着獨一無二的組合拳優勢。

AI浪潮,從海淀出發

事實上,AI在中國的每一波浪潮,都與海淀息息相關。如果追溯產業浪潮,那麼起點,是基於規則和邏輯推理的人工智能,核心是人類編寫規則,機器靠邏輯和推理做出判斷,典型產物是“專家系統”和“知識圖譜”。這一階段以國家項目牽引和基礎設施建設爲主。海淀作爲全國科技資源最密集區域,在其中扮演了源頭研究、系統試點和國家工程平臺的角色,率先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理論研究團隊,也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一批人才力量。

比如,中科院自動化所成立於1956年,是我國最早開展智能科學理論研究的科研機構,1980年代承擔國家“863計劃”人工智能重大專項,在專家系統、自動推理、圖像識別等領域有重要貢獻。再比如,張鈸教授是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奠基者,1979年正是在他的領導下,清華大學率先設立了“人工智能與智能控制”專業。後話是,張鈸所培養的學生們不少也投身於當下的創業浪潮中,包括生數科技的首席科學家朱軍和一流科技的CEO袁進輝。

當然,還是以深度學習爲代表的感知智能,引領了AI第一波在大衆層面的熱潮。2012年ImageNet大賽中,AlexNet大幅提升圖像識別準確率,標誌着深度學習崛起。這一波技術的核心突破在於神經網絡,從“讓機器思考”轉向“讓機器感知”,圖像識別、語音識別、NLP等領域火了起來。當2016年AlphaGo擊敗人類圍棋冠軍,更是引發全球AI熱潮,中國也迎來一波AI創業的機會,商湯、曠視、雲從、依圖等CV四小龍順勢興起。

“四小龍”雖然註冊地各異,但核心研發團隊、早期資本、落地場景多與北京、特別是海淀區深度關聯。比如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唐文斌和楊沐均爲清華“姚班”背景,創業早期即紮根清華科技園及周邊孵化器,屬於典型的“海淀高校—園區—產業”閉環案例。

再往後,2022年伴隨ChatGPT引爆全球,通用人工智能與大模型時代來了。基於預訓練大模型的通用能力涌現,能力從感知走向內容生成和推理等複雜交互,AGI成爲創業者追求的目標。國內出現了一波大模型創業爆發潮,智譜、百川、月之暗面、MiniMax等迅速崛起。早在2023年7月,海淀區政府新聞發佈會通報,區內已集聚約50家大模型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共發佈大模型35個,數量居全國第一,率先形成“AI大模型集聚區”。

這些模型企業不少都有着清華的烙印。比如,智譜正是源自成立於1996年的清華大學知識工程(KEG)實驗室。該實驗室在知識圖譜、圖神經網絡和認知智能領域已發表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靈魂人物、首席科學家唐傑,是KEG實驗室主任,主導研發了中國首個萬億參數開源大模型“悟道2.0”,並設計GLM系列模型架構,推動國產大模型技術自主化。今年4月,智譜已經辦理輔導備案,成爲第一家正式啓動IPO流程的大模型企業。

再看最近融資密度極高的具身智能行業,銀河通用、星海圖、星動紀元、鬆延動力、千尋智能、加速進化……這些明星公司身上同樣都貼着“清華系”的標籤。剛官宣融資的光象科技,也是脫胎於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及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還獲得了清華大學官方佔股。

歸根結底,海淀擁有37所高校,覆蓋北京全部985/211,擁有全國最多的AI博士和碩士畢業生,聚集了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計算理論所、微軟亞洲研究院等一大批頂級科研機構,構建了完備的AI基礎研究平臺,形成學術—教育—研究的完整源頭生態。

除了高校和科研力量,和行業領軍企業的合作更爲海淀源頭創新注入了產業基因。投中網《人形機器人,集體“北上”去海淀》一文曾寫過,早在2015年,清華大學開始與優必選合作,雙方設立了北京研究所,分爲南北兩大研究所。北京研究所偏向於軟件算法,以及技術預研,南邊的深圳研究院偏向於工程製造,其中北研所爲北京的具身智能產業輸送了不少科研人才。

“源頭創新”組合拳

“三十多年前,中關村企業紛紛北雁南飛,那時儘管北京建了上地信息產業基地和永豐工業基地,硬件設備的製造業仍然去了深圳、東莞和惠州。1999年中關村科技園區建立之初,0.5平方公里的核心區‘中關村西區’未能按設想的那樣崛起,而深圳市南山區粵海街道卻迅猛發展,被英國《經濟學人》譽爲中國的‘硅谷’,正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北京大學的教授王緝慈持續關注國內外產業園區和創新集羣,在最近的一篇文章裡,他回憶起三十多年前的一段中關村往事。如今的中關村和海淀,早已跳出了僅在物理層面“造園區”的傳統思維,而是結合區位優勢,通過一套系統和生態打法賦能科技初創企業。

以當下投資機構關注的AI應用爲例,都知道大模型主要靠數據、算法、算力三要素驅動,而AI應用要想真正落地,需要同時滿足六大硬條件——算力、數據、模型、場景、人才和資本。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短板,都會讓技術停留在paper階段。海淀區恰恰通過把住源頭創新,將這六張牌打出了能凸顯自己優勢的組合拳。

從算力來看,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臺2024年在海淀上線,一期3500P,年底擴至1萬P,並率先對接“東數西算”節點,形成全國首個“市-區-企”三級算力網。百度、曙光等鏈主企業把最新GPU/ASIC集羣放在海淀,通過海淀節點,初創團隊可以更容易地獲得低價、短租的GPU/ASIC機時,極大降低了試錯成本。

從數據來看,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在海淀掛牌,首期1100 TB高質量行業數據集免費開源,並通過積分共享機制持續更新。海淀城市大腦算力達2028萬億次/秒,可以將遍佈全區的20餘萬個傳感器的數據進行實時彙集,構建時空信息圖,爲CV、多模態大模型提供了實時、可標註的活數據。

模型端,海淀首先在數量上具備顯著優勢。截至今年6月,海淀備案大模型89款,佔全國三分之一,覆蓋語言、視覺、科學智能、具身智能等全賽道。智源“悟道”、百度“文心”、智譜GLM、月之暗面等模型均在海淀首發開源,企業可以“一鍵調用+現場微調”,兩週內即可上線行業定製版本。

此外,早在2023年6月,海淀區印發《關於加快中關村科學城人工智能大模型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從政策層面來支持大模型底層技術和算力攻關。《措施》聚焦大模型研發所面臨的算力資源短缺、成本高昂等問題,建設公共算力,降低大模型研發成本。不是喊喊口號,而是拿出真金白銀,對技術創新性強、應用生態豐富的大模型,海淀給予最高1000萬元算力補貼。

場景側,2024年海淀區發佈首批“AI全景賦能開放場景”榜單,涵蓋政務、醫療、教育、工業、家庭機器人等10個核心場景,政府做“首席甲方”,企業帶着技術直接進場驗證。與此同時,中關村具身智能創新產業園、機器人數據採集工廠、3C電子柔性產線等實體試驗平臺同步開放,幫助解決“機器人最後一公里”問題。

至於人才方面,海淀的優勢更是全國獨一份。全國80% AI 2000頂尖學者、101人次全球高被引科學家、1.23萬AI學者集聚海淀。從學科設置上看,清華、北大、人大等21所高校均設有人工智能本科專業。政策上,“AI人才特區20條”把核心骨幹年薪上限提高100萬元以上,並配套彈性算力、租金減免、子女教育等“一攬子”政策,確保“留得下、幹得好”。

算力、數據、模型、場景、人才之外,推動AI應用創新的最後一環,是資本助力。以資本爲紐帶,海淀的打法是,通過與市場化投資機構廣泛合作,設立覆蓋科技企業全成長週期的基金組合。

今年2月,海淀發佈了高達100億的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三期基金,至此,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系列基金總規模已達200億元。3月,科技成長基金與元禾璞華、聯想之星、藍馳創投、順爲資本、華山資本5家頭部機構集中籤約。6月的一則公示又顯示,科技成長基金擬出資五家子基金,分別爲國科投資、美團龍珠、啓明創投、礪思資本和SEE FUND。這顯示海淀的資本朋友圈還在不斷擴大,投資觸角不斷延伸。

投中“召募智慧招商系統”數據顯示,去年有38家機器人公司、79家人工智能公司搬到了北京(或設立分公司),其中20家機器人、54家人工智能公司入駐了海淀。這一結果只是冰山一角,拉長時間線看,海淀正用這套AI組合拳,把“源頭”升級爲“引擎”,託舉起千億乃至萬億級規模的AI應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