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算力企業評價模型 銀行推出“算力貸”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北京報道
針對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面臨的算力成本高、融資渠道窄等問題,銀行在創新產品。
3月28日,江蘇銀行上海分行發佈“算力貸”產品,該產品是江蘇銀行鍼對算力行業硬件投入大、研發門檻高、場景應用廣等特點,通過專項審批模型,爲企業提供定製化融資方案,滿足算力企業日常生產經營、項目建設以及訂單融資等方面的資金需求。
一位銀行業分析人士告訴記者,市場對人工智能企業的重要資產,比如算力、語料等缺乏統一、權威的評估標準、方法,數據確權、模型價值評估等配套制度滯後,影響融資的可得性和成本,這就需要銀行創新審批模式,推出針對性的金融產品。
創新授信審批模式
近日,在2025年“智算申城”高峰論壇上,江蘇銀行上海分行推出“算力貸”,針對算力行業硬件投入大、研發門檻高、場景應用廣等特點,通過專項審批模型,爲企業提供定製化融資方案,滿足算力企業日常生產經營、項目建設以及訂單融資等方面的資金需求。
江蘇銀行上海分行與上海數據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商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優刻得股份有限公司、增擎數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悅科數據科技有限公司五家企業進行了“算力貸”首批銀企合作客戶簽約,授信總金額達10億元。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有別於傳統授信審批重點參考企業財務指標的評價方式,“算力貸”獨創算力企業評價模型,將算力算效水平、團隊人才結構、研發費用投入、知識產權等評價因子引入評分體系,通過科學測算,將企業分爲“A、B、C”三類,評分結果直接運用至信貸審批准入、授信額度定量等決策依據,促進企業算力水平提升;同時,創新引入數據資產質押等緩釋措施,使“智本”變“資本”,有效解決技術密集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
在授信方式上,“算力貸”不僅兼顧流動資金貸款和項目貸款,還能滿足中小企業的訂單融資等需求。其中,流動資金貸款最高額度達1.5億元,期限最長爲5年;固定資產貸款最高額度可達項目總投資額的80%,最長期限達10年;針對取得大廠訂單的初創型企業,最高可按合同金額的80%獲得授信支持,充分填補了股權資本投資的空窗期,爲企業經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當前,人工智能產業正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這也爲銀行提供了機遇。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期間,畢馬威中國發布《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大賽前沿趨勢報告》顯示,十大領域構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矩陣,其中人工智能作爲新質生產力“大腦”大模型能力邊界有望持續擴展。
豐富人工智能產業金融服務
記者注意到,銀行紛紛推出了針對人工智能企業的融資方案。今年1月,中國銀行發佈《中國銀行支持人工智能產業鏈發展行動方案》指出,未來五年,計劃爲人工智能全產業鏈各類主體提供合計規模不低於1萬億元專項綜合金融支持,其中股、債合計不低於3000億元,同時建立與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相適配的專項制度保障,服務產業鏈各環節金融需求。在服務人工智能要素供給方面,該方案提到算力和數據是AI產業發展的兩大關鍵要素,中國銀行充分發揮其綜合化金融服務優勢,通過股權、貸款、債券、保險、租賃等多元化金融工具,全面支持智算基礎設施的發展。
3月12日,工商銀行同福支行落地首個人工智能大模型企業千萬元級算力貸款服務產品。
同時,政策也在引導金融機構積極創新。比如,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上海市促進服務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支持金融機構開展數據貸、雲量貸等金融創新試點,支持人工智能企業將算力和語料作價入股開展多元融資。
《廣東省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到,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爲人工智能與機器人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的金融服務,豐富金融產品供給,加大對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貸款貼息和風險補償的政策支持力度。
賽迪智庫認爲,持續提高人工智能中小企業的融資可得性需要從多方面着手:加強對不同成長階段、不同類型的人工智能中小企業進行培育、規範和上市輔導,做好多層次資本市場企業上市或掛牌的梯隊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在把控風險的前提下放寬對人工智能中小企業融資限制,打造“專精特新貸”等面向人工智能中小企業的優質金融產品;持續推動“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發展,帶動更多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完善政府融資擔保體系,充分發揮政府融資擔保機構的增信功能。
畢馬威中國通信、媒體及科技行業審計主管合夥人盧鵾鵬表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各國實現經濟轉型升級、構建自主可控產業鏈的重要抓手。針對技術瓶頸、應用場景碎片化及生態構建等挑戰,中國要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七位一體的創新共同體,政府應強化頂層設計,完善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科研機構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釋放原始創新活力;企業應勇擔創新主體責任,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金融機構需利用創新資本工具,爲長週期研發帶來“耐心資本”,共同助力中關村成爲全球科技創新的“燎原之地”。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