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平臺/AI搬運機器人 醫護好幫手

醫院走廊裡,醫療物流AI機器人「阿幫」靈活穿梭,遇病人閃避,搭電梯跨樓層配送,準時將醫療物資送達手術病房。

工研院與高雄榮總擘劃的智慧醫院日常藍圖,正在實現中。隨着AI走入各行業,服務型機器人成爲醫護可靠後援,讓醫療在高負荷下依舊精準高效。

工研院南分院執行長曹芳海指出,相較產線任務單純的工業型機器人,醫療場域人流密集、流程複雜且瞬息萬變,須高度客製化與即時應變。

工研院早年因應疫情打造全臺首款送餐機器人,並在高雄軟體園區試驗跨樓層外送,結合車聯網、3D定位與導航技術,成功自主呼叫電梯與規劃路線。

這個經驗讓團隊轉向醫療業,盼用AI機器人減輕護理搬運負擔。

然而,醫院導入門檻非常高,流程嚴謹且隨時可能有突發緊急狀況,譬如「阿幫」須在幾公尺外辨識推病牀通過的醫護並立刻避讓,遇慢行病人則須減速或繞行,都要仰賴影像辨識與感測整合,讓機器人能與醫護協作。

工研院南分院組長李坤敏表示,研發團隊過去一向追求高精準高靈敏度的感測器,實際導入場域驗證時發現,感測器過於敏感,反而讓「阿幫」執行配送任務時窒礙難行,爲了避免「看見黑影就卡頓」,團隊不斷修正參數,訓練「阿幫」偵測到不同人、物甚至反光倒影時所做出的反應判斷,確保配送任務順利執行。

2024年,「阿幫」在高雄榮總手術病房區試測,原本護理人員每日搬運五至十小時、重達20公斤的物資,包括血袋、呼吸管、手術器械等,導入機器人後搬運時間減三至五成,釋放人力、提升照護品質。

目前已具備障礙辨識、避讓與路線規劃,下一步將加入物品確認與全自動消毒。

李坤敏形容,這像在醫院內建智慧物流網,將高強度重複工作交給機器人。

面對高齡化壓力,醫療自動化腳步加快,「阿幫」已深入醫院核心作業區,以全球少見的高複雜度運作模式,爲臺灣醫療智慧化樹立新的里程碑,今年並將開始導入高雄義大醫院,擴大應用範圍。

曹芳海強調,臺灣工業型機器人基礎深厚,如今AI浪潮與醫療需求正爲服務型機器人開啓黃金時刻,未來將拓展至工廠巡檢等場景,並結合產業鏈打造完整供應體系與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