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人賣房還債,李開復大弟子打造的AI準獨角獸暴雷了
在DeepSeek爆火,再一次掀起AI浪潮之時,另一家AI明星公司瀾碼科技卻於近日傳出裁員欠薪的消息。
據悉,市面上已經有多家媒體報道,從2024年10月起,瀾碼科技停薪資、停社保已經超過三個月,並於近期對數十名員工解除勞動合同。
相關媒體的報道中指出:2025 年 1 月,瀾碼科技已拖欠員工 3 個月的工資,4 個月的社保和 5 個月的公積金。唯一的一次補交是在 8 月的公積金,直到 12 月才補上。公司具體欠薪金額無人知曉,因爲公司從未對員工公開。不算社保和公積金,瀾碼科技至少欠員工 800 萬薪資,這是基於每月約 200 萬的工資支出估算的。
除此之外,在社交媒體上搜索瀾碼科技的關鍵詞時可以發現有多名員工在社交媒體上討薪,稱公司陸續停止發放工資、社保和公積金。
到2月25日時,瀾碼科技公衆號對此發出聲明,表示公司仍在正常運營中,只是面臨應收賬款回款慢等問題。但是,大衆期待的或許是瀾碼科技直面公司社保欠繳、薪資拖欠等問題進行正面迴應,而並不是短短的一句“正常運營”可以搪塞。
瀾碼科技創始人、CEO周健迴應稱,公司因融資問題進行了裁員,但並非全部裁員,目前仍保留約20名員工。周健表示,公司已支付了三分之二的欠薪,並正在積極尋求被併購的可能性,同時他個人也已通過借錢和賣房來償還員工薪資。
但是周健此番迴應並未能安撫被裁員工情緒,仍有不少員工持懷疑態度。並且有媒體實地到訪,發現其辦公區域十分安靜,進門處的休息區域及前臺均無人,鮮少有員工進出,裡側能容納十多人的辦公空間,大量辦公桌空置,僅有兩三人落座辦公。
短短兩年,瀾碼科技從明星AI企業走向裁員欠薪,讓人唏噓不已。一位手持頂級文憑、自帶行業光環的創始人,一場聲勢浩大的發佈會,一家估值飆升的初創企業,這個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創業故事,在拖欠員工3個月工資、5個月社保公積金的冰冷現實面前轟然崩塌。
當員工手持蓋有公章的勞動合同討薪無門,當社保公積金賬戶連續出現“欠繳”的刺目紅字,曾經被創業者掛在嘴邊的口號就顯得尤爲諷刺。
一家明星AI企業的暴雷
西岸智塔是上海徐彙區的一座標誌性建築,平日裡人來人往,充滿了現代科技的氣息。然而在2月25日的那一天,這座科技大樓前的氛圍卻異常沉重。
寒風中,一條“周健還錢!瀾碼欠薪!”的刺眼橫幅在凜冽的寒風中格外醒目。這條橫幅懸掛在西岸智塔的入口處,吸引了衆多路人的目光。橫幅上的字跡粗獷有力,顯然是經過精心製作的,每一個字都透露出憤怒與無奈。
有該公司員工在社交媒體上憤怒吐槽道:“這公司澆滅了我對初創的一切幻想。”
2025年1月,瀾碼科技突然單方面解除15名員工的合同,在拖欠工資3個月、社保4個月、公積金5個月的情況下,卻僅僅承諾分期支付賠償。但早已對公司失去信任的他們,拒絕簽署裁員協議,想以此保留申訴權利。
瀾碼最鼎盛時,人數都沒破百,僅剩的50人,也在這次裁員後走了三分之二。
停薪、裁員、社保斷繳,打工人被迫成了這場泡沫戰爭裡的炮灰。
瀾碼科技是一家曾經備受矚目的初創公司,專注於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領域。公司創始人周健曾是業界的明星人物,多次在公開場合發表演講,暢談未來科技的發展前景。然而,隨着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公司內部管理問題的暴露,瀾碼科技逐漸陷入了困境。資金鍊斷裂、項目停滯、員工流失,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最終導致了今天的局面。
周健的職業生涯堪稱瀾碼科技的“金字招牌”。資料顯示,他不僅是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的世界冠軍,還是李開復的“關門弟子”。周健曾在谷歌、阿里雲、依圖和弘璣等知名企業任職,並擔任過依圖科技的10號員工以及弘璣RPA公司的首席技術官(CTO)。
2002年,周健在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中摘得世界冠軍桂冠。2006年,李開復親自將他招入谷歌,並賦予他訪問PageRank算法核心代碼的權限,這在當時是極爲罕見的殊榮。離開谷歌後,周健先後加入阿里雲、依圖和弘璣等公司,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他曾公開表示,自己是依圖科技的早期員工之一,並在弘璣RPA公司擔任CTO。
瀾碼科技的成立及其入駐上海徐匯西岸的AI智塔,離不開徐彙區政府的大力支持。根據官網信息,瀾碼科技是2023年上海徐彙區第三批簽約的20個重大項目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家專注於AI Agent技術的公司。此外,瀾碼科技還是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AIIA)的成員單位,同時也是中國信通院MaaS工作組的首批成員之一。
2023年,瀾碼科技橫空出世,迅速成爲資本市場的寵兒。IDG、聯新資本、Atom Capital等知名投資機構紛紛押注,豪擲數千萬美元參與A輪融資。圖靈創投和長風恆創投等投資方也加入了這場資本盛宴。在資本的推動下,瀾碼科技的估值一度飆升至15億人民幣,成爲AI領域的明星初創企業。
然而,瀾碼科技的光環背後卻隱藏着不爲人知的裂痕。從2023年高調融資數千萬元的行業黑馬,到如今陷入裁員欠薪、創始人賣房填坑的困境,瀾碼科技的崩塌如同一場AI創業的“劇本殺”。情節反轉之快,令人唏噓不已。
融資不順,創始人賣房還債
儘管瀾碼科技一直以“企業級AI Agent”爲宣傳口號,但其產品在實際應用中卻暴露出諸多問題。
首先,大型模型的理解能力有限,難以應對複雜的企業業務流程,錯誤率甚至比人工審覈高出30%。其次,客戶評估體系不完善,尤其是在金融、醫療等垂直領域,瀾碼科技缺乏深度定製的成功案例,導致產品難以實現規模化盈利。與此同時,字節跳動、智譜等大廠迅速推出類似產品,進一步削弱了瀾碼科技的市場競爭力。
公司內部管理也備受詬病。員工反映,管理層決策隨意,部門裁撤毫無徵兆,缺乏科學的KPI考覈制度,項目進展完全依賴創始人的主觀判斷。更令人震驚的是,在資金鍊斷裂前,管理層對欠薪問題視而不見,直到員工集體抗議才被迫作出迴應。
有員工向媒體透露:“創始人周健的剛愎自用導致公司管理混亂,決策過程像寫代碼一樣隨意。”對此,周健本人也承認:“管理失誤是公司的致命弱點。”
關於裁員問題,周健表示:“元旦期間公司進行了一些收縮,裁撤了部分員工,並安排了後續賠償。目前我們已經支付了三分之二的賠償金,公司保留了約20名員工。主要問題還是融資進展不順。”他還透露,公司正在尋求被併購的機會。
面對數百萬的薪資缺口,周健聲稱已通過抵押房產甚至賣房來償還員工薪資,並已支付了三分之二的賠償。然而,這一說法引發了網友的質疑:如果真的賣房自救,爲何仍有大量員工未能拿到賠償?這一矛盾讓外界對瀾碼科技的真實財務狀況產生了更多疑問。
在周健的說辭中,瀾碼科技如今的處境是融資不順導致。正如他所言,當下的環境確實不好,過去幾年時間裡一直被稱作是“資本寒冬”。一級市場如履薄冰,市場悲觀聲音不斷,VC/PE們募不到資,導致出手投資謹慎甚至不出手 ,進而導致了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據融中數據統計,2024年前三季度,國內VC/PE合計投資規模爲2962.46億元,同比下降了37.69%;合計投資數量爲2403筆,同比下降了30.15%。
但是,對於瀾碼科技來說,或許這並不是暴雷的主要原因。要知道,在2023年8月時,該公司還高調宣佈完成了數千萬級別的A輪融資,背後支持的明星投資機構衆多。
短短一年,數千萬資金淪爲泡沫,歸根結底是公司自身出現了問題。
像deepseek、宇樹這樣的企業,哪怕在資本寒冬的當下,投資機構依然願意投入大筆資金,這是依託於自身能力所帶來的優勢。普遍來看,科技企業在結束一輪融資後,亟需進行的是產品更新迭代,讓市場看到自身產品的能力,進而吸引更多資金的涌入。而反觀瀾碼科技,其產品質量不支持上述步驟。當字節、阿里等大廠入局智能體賽道後,作爲中間層平臺的瀾碼科技瞬間淪爲雞肋。最終導致融不到資,到最後淪落至發不起工資,被打工人聲討的處境。
這樣的故事讓記者想到雷軍曾在年度演講時說:公司的賬上留有一筆現金,就是天塌了都不許動,就是要確保能發18個月的工資。如今來看,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一個創業者的真正體面,不在於融資發佈會的鎂光燈有多耀眼,而在於面對失敗時,能否守住支付員工最後一筆薪水的底線。當創業激情退潮時,留在沙灘上的不應是打工人的血汗與眼淚,而應是契約精神鑄就的商業文明基石。畢竟,能對失敗負責的創業者,才配得上真正的尊重。
爲AI創業者們敲響警鐘
2025年是AI行業的寒冬,過去瘋狂且熱烈的環境已然不在,人們開始冷靜下來審視AI留下的一地泡沫。
瀾碼科技的困境並非個例。據統計,2024年國內註銷或吊銷的AI企業接近8萬家,融資規模同比驟降37.69%。
與瀾碼科技類似,自動駕駛領域的明星企業縱目科技也在2025年初陷入危機。這家曾市值高達90億的公司,因一系列醜聞引發廣泛關注。總部斷電封樓、老闆失聯“跑路”、高管集體離職,上百名員工不僅失業,還面臨數月薪資無處追討的困境。縱目科技的創始人唐銳擁有清華大學研究生學歷,並在美國硅谷的汽車電子半導體領域深耕近二十年。他回國創業後,憑藉豐富的經驗和卓越的能力,成功吸引了小米創始人雷軍的投資。然而,縱目科技的結局卻令人唏噓。
無論是縱目科技還是瀾碼科技,它們的困境都揭示了AI行業的深層次問題。科技公司的融資窗口期短暫,持續融資至關重要。然而,許多創始人在資金鍊斷裂時才匆忙應對,往往爲時已晚。例如,縱目科技在經營困難時,創始人唐銳以政府融資爲藉口敷衍員工,甚至描繪美好藍圖,但最終未能兌現承諾。
瀾碼科技與縱目科技的崩塌,是AI行業寒冬的縮影。隨着資本熱潮的消退,真正的技術價值將逐漸顯現。
這場危機或許會淘汰一批“僞AI”企業,但也將催生出更具生命力的創新力量。對於倖存的企業而言,轉型已成爲必然選擇。一些企業開始探索新的生存路徑,例如轉向B端定製化服務、聚焦垂直領域以避開與大廠的正面競爭,或通過技術授權實現輕資產運營。
政策層面也在積極推動行業發展。上海近期發佈了《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明確設立200億元產業基金,重點支持技術落地型項目。
瀾碼科技與縱目科技的教訓提醒創業者,必須在商業理想與現實生存之間找到平衡點。AI並非短暫的風口,而是一場需要深耕的長跑。創業者需更加註重技術落地、持續融資和人才管理,以應對行業的寒冬與挑戰。
開放式創新之父Henry Chesbrough在其著作《通過技術創新盈利勢在必行》中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漏斗”理論。他指出,開放式創新初期往往存在大量競爭者,但最終只有少數能夠穿過漏斗,進入商業化與產業化的下一階段,其餘則逐漸淡出視野。這是一場從寬端到窄端的漏斗穿越之旅。
如今,倖存的AI企業或許已成功穿越漏斗,但這並不意味着終點,而是更殘酷競爭的開始。活下去、走得更遠、笑到最後,這不僅考驗企業的研發能力,還考驗其商業落地能力、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素質。
瀾碼科技與縱目科技的崩塌,既是AI行業寒冬的縮影,也是行業轉型的催化劑。這場危機雖然帶來了巨大沖擊,但也爲倖存企業提供了新的希望與機遇。創業者需從中汲取教訓,不斷探索與創新,以應對行業的變化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