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紅光鈣鈦礦LED發光效率新紀錄 上海大學這研究登上《自然》
報導稱,鈣鈦礦發光二極體(LED)是最新興起的顯示技術,如何突破鈣鈦礦LED紅光發射的效率瓶頸?上海大學在《自然》雜誌上的最新研究,創造了紅光鈣鈦礦LED發光效率的新紀錄。
發光二極體(LED)是新型顯示技術的核心組件,更是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之首。鈣鈦礦發光二極體(LED)作爲最新興起的顯示技術,具有高色純度、廣色域、加工工藝簡單、低成本等優勢,是國內外光電器件領域的研究熱點。目前,作爲顯示三基色之一的綠光鈣鈦礦LED發展十分迅速,而關鍵紅光鈣鈦礦LED(620nm-650nm)性能遭遇瓶頸,尤其在高偏壓下光譜穩定性差,制約鈣鈦礦LED在全綵顯示領域應用。
傳統單端吸附型配位分子,在調節碘基鈣鈦礦發射光譜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顯著降低其螢光量子產率。如何實現高效紅光發射、而不犧牲鈣鈦礦的光電性質,一直是制約紅光鈣鈦礦LED性能的巨大挑戰。該研究團隊創新性地利用一種獨特的雙端有機分子配位「錨定」鈣鈦礦表面以穩定其八面體結構,成功克服了鈣鈦礦薄膜光譜調節和光電性質之間的相互制約,從而突破了鈣鈦礦LED紅光發射的效率瓶頸。得到的LED器件在純紅光620nm-650nm範圍區間內光譜連續可調,其中638nm發射的LED器件外量子效率(EQE)達到28.7%,創造了紅光鈣鈦礦LED發光效率的新紀錄。此外,器件在高達8V的偏壓下,輻射覆閤中心幾乎不發生分離,表現出極爲優異的光譜穩定性。該研究成果將加速鈣鈦礦LED的顯示產業化進程。
該研究成果由上海大學聯合吉林大學、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等合作完成,其中上海大學爲第一署名單位,上海大學楊緒勇教授爲論文通訊作者,吉林大學的王寧教授和劍橋大學的Neil C. Greenham教授爲共同通訊作者,楊緒勇指導的上海大學2021級博士生孔令媚爲文章第一作者,上海大學機自學院馮傑、王遠志、劉子睿,吉林大學物理學院趙彬、董建超,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Samuel D. Stranks教授、Richard H. Friend教授、孫雨琦博士、季康煜博士、戴霖傑博士、Shabnum Maqbool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李雲國,復旦大學教授楊迎國,浦項科技大學教授Wanhee Lee和Changsoon Cho爲論文合作署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