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邊界上 “1小時生活圈”破界生長
7月31日上午10點,川渝高竹新區公交站,川渝20路公交車抵達站臺。這條全長52公里、途經19個站點的交通線路,串聯起渝北雙鳳橋樞紐站和川渝高竹新區,爲勾勒川渝“1小時生活圈”添上清晰的一筆。
當天,鄰水市民夏碧君搭乘這趟班車,從鄰水縣高灘鎮馬鹿村趕往重慶沙坪壩上班:“現在每隔半小時就有一班車,省時又省錢。”據瞭解,該線路開行至今,已運送沿線居民超100萬人次。
經過5年深耕,川渝高竹新區構建的交通網絡,跨越川渝邊界,形成帶動年產值超200億元的“黃金走廊”。
這只是川渝高竹新區拔節生長的縮影。既是全國首個跨省共建新區、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試驗區,也是成渝中部地區深度融合發展的“連接點”,當前,川渝高竹新區正在探索推動產城景融合發展,打造毗鄰普惠共享的“先行樣板”。
看服務
“一扇窗”辦兩地事
跨省政務“零跑腿”
“以前辦同類業務,動輒要跑三四個部門,耗上一整天。”近日,在川渝高竹新區政務大廳智慧辦稅區,重慶籍創業者舒小洪僅用半小時就辦完跨區域稅務登記變更。
2024年6月,稅費徵管服務中心遷入川渝高竹新區政務服務中心。截至目前,川渝兩地已統一 80項稅費政策差異,另有38項在加速推進,極大提高“川渝通辦”質效。川渝高竹新區稅費徵管服務中心副主任周翔介紹:“羣衆只需一個平臺便能通辦兩地業務,異地辦稅時長從3小時壓縮至10分鐘。”
如今,108項高頻事項納入“川渝通辦·雲綜窗”服務平臺,涵蓋社保、醫療等多個領域。“園區內的川渝兩地居民,均可實現醫保服務事項一站辦理。”川渝高竹新區政務大廳醫保窗口工作人員劉瑤瑤介紹,目前已辦理參保徵繳、職工生育補貼支付等醫保服務9100餘件。
打通壁壘的改革探索還有很多。如川渝高竹新區頒佈的全國首張跨省域貨車通行證,就解決了“企業註冊與市場分離、貨車牌照與政策限制”的矛盾。
“以前我只能夜間開車進城,如果租用渝牌貨車,單趟運輸成本會增加上百元。”川渝高竹新區貨車司機龔昌倫說,川渝貨車“同標互認”在川渝高竹新區率先試點,讓他省了不少事。
今年,同等“待遇”擴大至廣安市,行政區劃差異進一步破除。“我們明確了試點範圍、嚴格准入條件。”川渝高竹新區警務中心民警甘萍告訴記者,截至目前,36家企業的103輛貨車已獲得通行證,每輛貨車平均節約物流成本超10萬元。
“這些改革成效,既改善了羣衆生活質量,也提升了企業競爭力。”廣安市委改革辦相關負責人說。
看保障
產業佈局“一張圖”
生產要素“同城價”
“眼下,公司二期廠房正加緊建設,投產後產能將提升一倍。”近日,四川創能機械製造有限公司訂單激增,車間設備晝夜轟鳴。該公司總經理周洪成介紹,目前正經歷建廠以來最忙的生產旺季。不遠處,四川迅華汽車部件有限公司車間的40臺注塑機火力全開,爲長安汽車等重慶車企趕製配件。
五年間,川渝高竹新區繪就產業佈局“一張圖”,圍繞成渝地區的汽車、電子信息兩大支柱產業,發展汽車及零部件、新材料等智能製造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都市近郊現代農業,構建起積極融入成渝的產業發展格局。截至目前,該區已入駐企業205家。
藍圖還在繼續描繪。爲形成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開放市場,川渝高竹新區按照“成本就低不就高、政策就高不就低”原則,着力推動企業生產要素同城同價、一體供給。
“依託川渝高竹新區,首批申報的科技專項債已獲批。”四川發展川渝合作產業園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招商專員張路介紹,公司已引進20餘個重點項目,涵蓋人工智能、無稀土磁阻電機、農業機器人等產業領域,該區政策不僅降低了公司各項成本費用,也助力企業拓展招商增量。
從川渝高竹新區產業區走出來,不到15分鐘便來到國網川渝高竹新區供電服務中心。“我們主要爲企業提供用電診斷書,把企業電費與全省同行對標,推廣低谷儲能、移峰填谷。”供電服務中心主任柏健笑稱自己是“電力醫生”。除了提前鋪設電網,該中心每季度會對企業配電設備進行上門“體檢”,出具隱患報告,助力企業實現生產不停、安全不漏。
爲保障園區企業生產,川渝高竹新區推動要素供應跨省選擇、同城同價,包括區域供水協同、城鄉供水協同、強化燃氣保障。“我們加強與範圍內廣安、渝北兩家燃氣公司的對接,按照價格就低原則,企業採暖季執行廣安方氣價,非採暖季執行渝北方氣價。”該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王林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羅海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