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將登場 分析:中美緊張轉向可控但難改陣營分裂
學者表示,任何美中貿易協議可能都只會暫時緩和雙邊緊張局勢,最多隻是確立此刻的一個「戰術性底部」,難以改變陣營分裂。(法新社)
香港《星島日報》報導,中美吉隆坡經貿磋商,就解決各自關切的安排達成基本共識。上海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典表示,此次談判對中美雙邊經貿核心矛盾進行了「系統性迴應」,是中美經貿關係從「緊張對峙」轉向「可控協商」的標誌性節點。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任內擔任貿易代表的白茜芙則認爲,任何美中貿易協議可能都只會暫時緩和雙邊緊張局勢,最多隻是確立此刻的一個「戰術性底部」,難以改變陣營分裂。
劉典指出,本次談判議題幾乎覆蓋了當前中美經貿摩擦的全部焦點領域,是對雙方長期積累的分歧進行集中梳理。在正視分歧的基礎上,嘗試爲各領域爭議找到可落地的協調路徑,體現了雙方「理性管控摩擦」的共識。
他相信,儘管中美均明確了自身立場的堅定性,但「初步共識」的達成、「內部報批程序」的啓動,以及美方提及的「成果近於提交領導人審議」,都說明此次談判並非務虛的溝通,而是已進入決策層推進的階段。
彭博社引述白茜芙前日在上海的外灘峰會上表示,「美中達成的協議,無論是什麼樣的……都將最多隻是確立此刻的一個戰術性底部。」在戰略方面,這既不會影響中國的走向,也不會影響美國的走向。不會改變世界分裂爲不同陣營的趨勢。
《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則發文指出,會談之前,美方不斷釋放矛盾信息:有非常強硬的,要對中國發起新的調查,並可能施加更高關稅;也有相對樂觀、安撫外界預期的。
胡錫進稱,中方則更像是進入了談判前的靜默,「人狠話不多」。他形容美方所威脅的新關稅和制裁加碼,「只是多破壞中國大樓裡的幾隻照明燈」,但中國若斷掉對美國的稀土供應,一招就能夠給美國的大樓斷電。中美顯然都不願意走到那樣決絕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