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後 臺灣經濟何去何從
對於臺灣而言,掌聲背後更是沉重的提問,在國力與地緣算計交錯的棋盤上,臺灣究竟要如何確保自身的經濟動能與自主性。聯合報系資料照
美中兩位領導人再次握手,熱情的寒暄、友善的措辭、談判的互讓,彷彿世界一切美好。關稅有望延長緩衝、晶片出口規範思考鬆動、稀土管制暫停一年、農產品採購有恢復跡象,這些訊息交織成市場歡欣的音符。但對於臺灣而言,掌聲背後更是沉重的提問,在國力與地緣算計交錯的棋盤上,臺灣究竟要如何確保自身的經濟動能與自主性。
從北京公佈的經貿成果來看,美方取消部分額外加徵關稅、暫緩新一輪出口管制與產業調查,中方也同步調整反制措施與合作姿態。這些舉措意味着兩國試圖在壓力與風險中尋找喘息空間,希望暫時按停衝突升級的按鈕。另一邊,領導人口頭強調「平穩前行」「合作爲世界做貢獻」的調性,展示了政治舞臺上的和解。但同時雙方對核心科技和戰略安全的底線並未鬆動,這場休兵更像是爲下一回合的角力而預備。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會談並未公開點名臺灣議題。這種罕見現象並非安全訊號,而是敏感議題被刻意排除,以避免影響主軸談判。當北京與華府選擇暫時按下臺灣議題的靜音鍵,臺灣反而更須提高警覺。這種沉默像是一條暗流,提醒臺灣永遠不能把命運寄託在他人身上。
美中之間的「經貿拉鋸」表面上圍繞關稅與貿易逆差,實則是科技主導權與產業鏈控制權的爭奪。兩國互相加壓、試探、妥協,最後總以「暫時休戰」作爲止痛劑,卻從未改變根本的敵意結構。雙方先同意可以同意的,也同意雙方還是有歧見,暫時先休兵。
在這樣的角力中,臺灣的處境最爲微妙。過去十年,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中憑藉半導體優勢形成「矽盾」,但如今這面盾牌也成爲各方爭奪的焦點。美國要求臺灣企業將產能移往亞利桑那,並以「供應鏈去風險」爲由強迫產業外移,中國則以市場開放與「統合誘因」相拉攏。當川普政府對臺灣商品加徵關稅、要求分攤技術與產能時,所謂「親美紅利」迅速消散,臺灣出口競爭力被削弱。此刻的臺灣,正被迫面對一個無法再倚賴單一大國的現實。
值得警醒的是,臺灣過去的產業政策多屬短期補救,缺乏長遠佈局。政府熱衷於紓困、融資與補貼,卻未能建立完整的技術生態。除了臺積電之外,欠缺第二支能與世界競爭的支柱產業。更嚴重的是,能源供應與基礎建設的滯後,正逐漸成爲AI與半導體發展的瓶頸。當輝達執行長指出「能源是臺灣最大限制」時,那是一記不容忽視的警鐘。沒有穩定電力,就談不上科技自主,更談不上與美中兩強議價。
從更宏觀的角度觀察,川習會的背後其實揭示了全球經貿體系的重組。過去以效率爲導向的全球化正在被以安全與韌性爲核心的「再區域化」取代。供應鏈從「即時生產」轉爲「以防萬一」,企業開始考慮在地化、近岸外包與多點佈局。這對臺灣而言既是風險也是機會,風險在於傳統出口導向模式被動搖,機會則在於重新塑造區域經濟樞紐的角色。若能利用地緣優勢成爲「亞太供應鏈的協調者與支撐點」,臺灣或許能在夾縫中開出新局。
不過要在新秩序中穩住腳步,臺灣必須加速產業轉型。半導體固然是立國之本,但未來的競爭焦點將轉向AI、綠色能源、生物科技、數位金融與資安產業。唯有透過多元化的產業生態與創新驅動,才能擺脫單一產業過度依賴的風險。
川習會之後,世界或許會迎來短暫的平靜,股市也可能再度飆紅,但那不過是風暴前的短暫寧靜。當稀土、晶片、AI與能源交織成新一輪「科技冷戰」的主軸,臺灣的每一步都必須更靈活、更務實。真正的挑戰,不在華府與北京之間,而在臺北如何確立自己的經濟主體性。要在強權對峙中不被推着走,唯一的出路,就是讓臺灣從「供應鏈的一環」成爲「創新鏈的核心」,這纔是川習會留給臺灣最深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