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俄羅斯資本加入,小紅書離上市更近了?
最近,市場端傳出了一個創投的大消息,小紅書獲俄羅斯創投公司DST Global入股支持!
英媒報道指出,DST Global是一家總部位於俄羅斯的投資集團,由出生於莫斯科的以色列科技企業家米爾納(Yuri Milner)所創立。DST Global過去亦曾投Facebook、小米等公司。
其投資風格傾向於投資市場領先者或有潛力成爲市場領先者的公司,且通常在公司上市前1-2年進行投資,並在上市後長期持股。
據瞭解,DST Global這次也是連同紅杉中國一同參與此輪小紅書的投資,而紅杉中國增加其現有股份。
同時,中國私募股權公司高瓴資本、博裕資本和中信資本也加碼投資。
目前,小紅書最新估值達到170億美元!
而且據爆料,小紅書最近幾周內,還安排向現有和新投資者出售現有股份的交易。
有媒體報道統計,小紅書在2023年的每月活躍用戶達3.12億,年增20%,是2023年內地增長最快的大型社交媒體平臺。
其中最值得資本端關注的,還是小紅書去年首次實現盈利。
有知情人士表示,小紅書淨利達5億美元,營收達37億美元,扭轉2022年營收僅約20億美元、虧損2億美元的逆境。
不過,也就在前不久,小紅書剛剛開啓新一輪裁員計劃。
據相關媒體報道,有小紅書員工透露,裁員處於鎖HC階段,正在進行人員盤點,不過正式的內部通知郵件尚未發放。
據悉,本輪人員調整主要聚焦於績效在3.5-以下的員工該部分員工約佔員工總數的30%,較2022年的裁員估摸比例更多。
過去的十年,小紅書從一個社區,迅速成長爲國內最受歡迎的時尚社媒,也吸引了包括阿里巴巴、騰訊和真格基金等戰略投資。
手上有錢的時候,小紅書的擴張迅速,2021年底,小紅書宣佈月活突破2億。
而在2020年9月,小紅書的月活纔剛達1億。
也就是說,僅僅用過了一年,小紅書就拿到了一億用戶的基數。
而且這兩年,幾大主流互聯網公司裡,也就是小紅書在逆勢招人,在市面上大量發佈招聘垂類運營的消息,並逐步搭建商業化和出海團隊。
兩大團隊的組建,承載着小紅書的兩大戰略夢想。
一個是出海和Instagram搶用戶,就像tiktok那樣,顛覆美國的短視頻市場。
另一個是電商變現,小紅書有着商家們最爲垂涎的一二線城市女性用戶,她們是現在市場上消費力最旺盛的羣體。
但一直主打內容和社區氛圍的小紅書,很難找到一條快速商業化的路徑。
那麼小紅書是怎麼做的呢?
一方面,在海外,小紅書發起了以“聽勸“爲話題的歐美用戶傳達改造風,一時間吸引了不少國際媒體的關注。
“聽勸改造“,作爲一個話題,持續點燃了歐美用戶的好奇心,也爲小紅書帶來了海外用戶的粉絲增長。
另一方面,在抖音發力直播後,小紅書也憑藉着董潔等頭部主播實現了電商破圈。
獨特的「內容+電商」生態,讓小紅書在近兩年的618和雙11大促銷中,實現了逆勢增長。
但問題是,這兩大戰略,在今天都遇到了一定的壓力。
據36氪的報道,小紅書在美國、日本、東南亞、歐洲等地區曾各推出過五款不同的應用程序。
其中,面向日本、東南亞和歐美的三款應用已經停止運營或停止更新。
此外,促銷和電商也越發缺少吸引力。
一方面,是商家已經摺騰不動了。
幾年下來,廠家從賠本做吆喝,再到擡高價格,再降價,以及現在專門的電商平臺貨源。
大尺度的降價,尤其是原來最早的5折以上的降價,廠家長期看來肯定是虧損的。
除非以次充好,但這樣就會面臨大量的退貨和消費者對行業的普遍不信任。
另一方面,消費者也明白了,折騰了十幾年,爲了到處找優惠額度,買了一大堆自己不想要的商品。
最終有些商品,還沒有不打折時來的便宜,那些套路營銷,對於久經沙場的消費者而言顯然不適用了。
再然後,就是電商大環境。
過去兩年的新消費熱潮中,小紅書是重要的“孵化平臺”和受益者。
通過種草,完美日記、橘朵等國產品牌迅速在各大平臺走紅。
其後續也會持續投入費用買量、宣傳,這也爲小紅書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收益。
但2023年後,新消費趨勢減緩,很多初創品牌燒掉融資後,被迫退出市場;而頭部品牌紛紛減少了市場營銷投入,對於小紅書來說,也喪失了一大筆收入。
同時,相比字節系,小紅書也缺乏一個像巨量引擎一樣強有力的廣告工具,這意味着信息流廣告投放效率相對較低,無法帶來理想的轉化。
現在,電商部門的信息流廣告,則讓小紅書上開始被用戶吐槽廣告太多,拉低平臺的調性。
小紅書的電商搭建模式,類似於拼多多,從員工數量看,小紅書是比較精簡扁平的。
一方面,是人數少。
據員工透露,目前小紅書的正式員工也僅有三千多人,擁有同等用戶規模的B站,在2020年員工數量就已經接近九千。
很多員工表示。自己所在的組,不僅不存在人員冗餘的現象,甚至還面臨人手緊缺的情況。
另一方面,是團隊流動性大。
上個月,一位小紅書前員工透露:我周圍的人平均司齡大概只有半年,工作兩年以上的人能被稱爲“活化石”,不少人進來三四個月就會離職。
據招聘界人士透露:小紅書招人的年齡底線是35歲,而現在可能32歲就不讓進了。
高流動性的側面,是小紅書缺少長期戰略的一個體現,也是人心不穩的反映。
但小紅書作爲補充,則是在崗人員的高薪。
小紅書在職員工的平均月薪44660元,遠遠高於同行業的平均值。
但到了7月5日,行業內卻突然曝出消息。
小紅書近日開啓新一輪裁員計劃,有小紅書員工稱,裁員目前進行到了鎖HC階段,正在進行人員盤點,但還沒有進行官方通報。
關於裁員原因,其中的一個說法,就是小紅書新高層對目前人效比不滿意,認爲當前小紅書的人效比只能達到拼多多的一半。
消息人士稱,此次裁員可能涉及小紅書電商產品部門、商業化部門以及社區技術部門等多部門,其他職能線也有裁員情況。
爲什麼裁員?
前文也提到了,大環境如此,投資人的錢少了,沒錢燒了。
而內部電商的盈利增量,也沒有達到預期。
此外,小紅書電商部門與社區部門也一直存在矛盾,因爲兩個部門的目標本質上是衝突的:
電商揹負交易指標,而社區揹負用戶體驗、留存等指標。
電商產品部管理層原本試圖讓兩者實現平衡,希望電商除了帶貨,也能夠爲用戶帶來認知增量。
但實踐和理論有時候並不是那麼融洽,至少東方甄選就證明了帶貨和內容,大多數情況下是呈負相關的。
世間安得雙全法,面對兩難,降本增效也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36氪曾經報道過,2020年小紅書的廣告收入佔總營收的80%(剩下20%爲電商收入),而據36氪瞭解,2022年廣告部門的全年營收目標爲240億元,這個數字是去年的兩倍多,此前就有員工對36氪表示“壓力很大”。
其實論效率,小紅書已經是互聯網大廠的佼佼者。
但如果是對標卷王拼多多的話,那確實還有“優化的空間“。
兜兜轉轉,小紅書從創業至今,已經走過了十年,親歷了電商的爆發與落寞,距離上市的里程碑,仍差臨門一腳。
如今,DST Global也送來的一波投資,這或許能夠緩解小紅書的財務壓力,同時,這也可能是當下的互聯網領域,能不能收穫最後一波超級IPO的重要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