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肉圓怎麼煮最好吃? 網見1創新作法驚呼「根本是邪教」
肉圓是臺灣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陳政錄攝影
肉圓是彰化最具代表性的美食,起初因北斗發生嚴重水災,在寺廟擔任文筆生的範萬居受到神諭,利用地瓜粉混熟揉團煮熟後,供災民充飢。如今商家演變出多種烹調方法,除了常見的清蒸和油泡外,也有創新的煎、炸肉圓,獨特做法讓網友無法接受,直呼「根本是邪教」。
一名網友在PTT上發文,表示晚餐時間突然想買肉圓來吃,而市售常見的三種做法「炸肉圓、煎肉圓、蒸肉圓」,讓他猶豫不決,因此詢問大家哪一種最好吃,貼文曝光後也引發熱議。
許多人認爲,傳統蒸肉圓是經典不敗的吃法,「蒸的要好吃纔是最難的」、「比較沒罪惡感」、「高雄很多市場的店家都非常好吃,不要在臺北吃到難吃的蒸肉圓,就覺得它難吃」;也有網友喜歡肉圓炸的酥酥脆脆,讓人食指大動,「我喜歡炸到脆脆的那種」、「當然是炸的,配上醬汁更是妙不可言」。
肉圓除了南蒸北炸,還有一種做法是將其蒸熟後,放入120度以下的低溫中油泡,讓食材中的水分緩緩釋出,稱爲「油泡肉圓」;隨着天氣炎熱,嘉義也發展出適合消暑解膩的冰鎮「涼肉圓」,裡面除了有肉餡,還加進了小黃瓜,最後淋上美乃滋和甜醬油膏,成爲夏季必吃的最佳美味。
讓部分網友難以接受,則是源自於旗山的鐵板肉圓,跳脫傳統軟糯口感,在鐵板上以半煎炸的方式,讓肉圓表皮維持酥脆又帶有Q彈,讓許多人忍不住吐嘈:「煎的是什麼暗黑料理嗎?」、「根本就是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