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週二機票最便宜?專家揭5大旅遊迷思:2時段買最好
預算有限時訂旅遊行程,許多人會想盡辦法找最划算的價格。(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預算有限時訂旅遊行程,許多人會想盡辦法找最划算的價格。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旅遊票價分析平臺Hopper的首席經濟學家伯格(Hayley Berg)表示,以下這些「旅遊迷思」其實早該拋棄了:
迷思一:星期二是訂最便宜機票的最佳時機
這項說法曾經有根據,起源於早期航空公司仍依賴人工操作訂票的年代。「航空公司經理會在星期一檢查上一週各航線的表現,」票價追蹤平臺 Hopper 的首席經濟學家伯格表示。在銷售落後的市場,他們會在系統中「上傳」特價票價,通常會在星期二早上顯示出來,乘客們於是注意到這個趨勢。
但如今不再如此。伯格說,現代機票價格調整全由演算法即時操控、根據需求波動。你可以使用 Hopper 或 Google Flights 等票價監測服務追蹤價格趨勢,但不要錯過購買時機。「多數人都買得太晚,」她說。國際航班建議提前 3 到 5 個月訂票;國內航班則應提前 6 到 8 周。
迷思二:淡季(Shoulder Season)比旺季便宜
隨着旅遊習慣改變,越來越多旅客選擇在春季或秋季造訪夏季熱門景點,導致這些時間的價格也在上漲。伯格指出,在歐洲,不只是九月和十月,甚至有人選擇一月或二月去旅行。雖然機票可能較便宜,但許多地區的飯店價格全年都居高不下。至於加勒比海地區,過去被視爲淡季的夏天,如今也吸引更多遊客,雖然仍有機會找到不錯的優惠。
迷思三:透過旅行社訂票比自己訂還貴
「好的旅行顧問與全球飯店及旅遊業者都有合作關係,」紐約 D. Tours Travel 的總裁希奇勒(Diana Hechler)說,這些連結可提供一般消費者無法取得的折扣與優惠。雖然使用旅行社可能需付一筆費用,但整體上能省下不少金錢與時間。
尤其是對於非單點度假型的複雜行程更爲有利。若旅行社屬於像 Virtuoso、Travel Leaders 或 Ensemble 等擁有集體採購力的聯盟,往往能取得優先價格並轉讓給客戶。更重要的是,萬一旅途中出狀況,旅行社能代表你爭取合理補償。
迷思四:有信用卡保險就不需要旅遊保險
儘管某些高階信用卡提供旅遊保障,但「其保障範圍通常不如傳統保險公司提供的計劃」,TravelInsurance.com 聯合創辦人山伯格(Stan Sandberg)指出。
需注意的是,信用卡保險通常僅限使用該卡支付整趟旅程才適用,而且不一定涵蓋國外醫療費用。建議方式是:在基本信用卡保障之外,額外購買一份「僅限醫療」的旅遊保險。
迷思五:疫情已過,不用提早預約景點
疫情期間,許多博物館與文化景點採取預約制以控管人流,如今這些措施仍持續存在。若沒事先預訂門票,可能會撲空,甚至只能選擇昂貴的私人導覽作爲替代方案。這類突如其來的「臨時支出」,常令人後悔沒早點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