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中東「取金」 以色列「自求多福」

▲美國總統川普於5月13至16日訪問沙烏地阿拉伯、卡達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於5月13至16日訪問沙烏地阿拉伯、卡達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但卻跳過了以色列,這點引發外界對川普中東政策走向及美以關係的高度關注,質疑美國處理以巴衝突的立場,是否出現了經歷數十年來的根本性轉變。

輿論變化讓人質疑 美國對以色列的承諾產生實質影響

以色列是美國的長期盟友,如中東歷史學者哈立迪(Rashid Khalidi)所說,雙方所以緊密連結,部分原因在於兩國在文化上的共通性。在中東歷次戰爭中,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可以用「堅若磐石」來形容。

遠的不說,當2023年10月7日爆發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Hamas)與以色列的軍事衝突後,拜登政府即向以色列提供約180億美元的武器援助,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甚至在拜登卸任之前,還於2024年8月批准對以色列規模200多億美元的新軍售案。

而川普對以色列的支持,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競選期間曾承諾要把加薩地區「清空」,甚至誓言要接管加薩地帶。川普二度入主白宮,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是他上任後首位接見的外國元首。據美國之音(VOA)報導,會面後美國國務院即正式通知國會,計劃向以國出售價值超過74億美元的武器,包括數千枚炸彈和導彈。

然而,隨着衝突的升高,美國支持以色列的立場出現了「兩難」。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的蘇利文(Jake Sullivan)表示「當時有兩個相互競爭的考量:一方面我們想在平民傷亡和人道援助流通的考量上限制以色列;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希望剝奪以色列對抗多線敵人的必要能力。」

以巴衝突造成美國社會的爭議,民調顯示,美國民衆對以色列的支持正在減弱。蓋洛普(Gallup)今年3月的調查發現,僅有46%的美國人表示支持以色列,創下25年來最低;而同時有33%表示同情巴勒斯坦人,創下歷史新高。

觀察家認爲,雖然長期來看,美國仍是偏袒以色列,但輿論的變化讓人質疑,美國對以色列的承諾在實際政策上是否有界限,或是否會因民意變化而產生實質影響。

▼美國是以色列最大軍援國。(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川普中東之行 有3大目的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安全研究教授克里格認爲,川普此次中東之行的目的有下列三項:

第一,以軍工投資和能源合作的形式獲得海灣國家的切實承諾。

第二,加強與「讓美國再次偉大」( MAGA ) 運動結盟的外交夥伴關係,維持美國外交影響力。

第三:將海灣國家重新定位爲美國在從加薩到伊朗等地區危機前線的調解人,這樣就可以不用增強軍事部署。

但不可否認,川普此行最引人注意的還是他的「招商引資」。因爲,隨行人員還包括特斯拉、微軟,輝達等公司的科技巨頭。

中東地區去年經濟成長2.2%,預期今年將達3.8%。專家認爲,「憑藉其財政儲備、主權財富基金,以及龐大的投資潛力,海灣國家在全球經濟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川普目前面臨美國國內嚴重的經濟挑戰時,與這些中東富國維持良好關係,當然是一項最佳的外交選擇。

另一方面,中東國家正推動經濟多元化,意圖擺脫高度依賴石油,變身高科技大國,專注人工智慧、先進技術、加密貨幣、新的地緣技術,來自美國這些方面的協助,也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在商言商,川普此行確實展現了「即時成果」,促成超過2兆美元的投資與合作協議。例如,沙烏地阿拉伯承諾6000億美元投資,並簽署1420億美元軍售協議;卡達與波音達成960億美元飛機購買協議,並承諾投資1200億美元於美國經濟;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宣佈未來10年在美國AI領域投資1.4兆美元,合作建立全球最大AI基礎設施。

地緣政治利益 當然也是川普考量

除了經濟層面外,川普此行當然也有地緣政治利益的考量。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特派員韓柯克(Paula Hancocks)即評論「這三個國家確實能夠發揮非常關鍵角色,協助美國總統實現他的政策目標,無論是在財政層面,還是在地緣政治層面上。」沙烏地阿拉伯能幫美國跟俄羅斯溝通;卡達斡旋以哈停火;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促成俄烏換囚,這些都顯示波灣國家的特殊地位。

川普在沙國首都利雅得會見了敘利亞新任總統沙拉(Ahmed al-Sharaa)是中東重大外交事件。川普宣佈將解除對敘利亞的制裁,扭轉了美敘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敵對狀態。

伊朗核武發展被以色列視爲攸關其生存的重大威脅。川普在第一任期時,美國退出伊朗與世界強權簽訂的核協議,並對伊朗重啓全面制裁。川普重返白宮後曾表示,希望與伊朗達成協議,並揚言「如果他們不達成協議,就會進行轟炸,而且是他們從未見過的轟炸。」

今年4月12日,美國中東特使維特科夫(Steve Witkoff)與伊朗外長阿拉格奇(Abbas Araghtschi)率領的雙方代表團在阿曼展開會談,川普要求在兩個月內達成新協議。據說川普會藉此行懇請與伊朗政府關係密切的卡達國王,幫助他找到解決核僵局的和平方案。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尼坦雅胡本月13日曾表示「局勢已經發生變化。我們將在未來幾天全力進入加薩,結束這一進程並粉碎哈瑪斯。」尼坦雅胡擔心以色列的利益會在變局中遭到傷害,因此,就在川普訪問中東之際,以色列卻加強對加薩走廊的轟炸行動。

川普此行也被視爲中美在中東地區的一次外交角力。在結束對中東 3 國的訪問後,川普在 16 日播出的《福斯新聞》( Fox News )節目中表示,「這些國家曾被中國極力拉攏,打算靠攏中國,但這種情況不會發生了。」川普「確信」自己已經改變了這一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川普訪問中東的同時,中共官方消息宣稱,「中共—沙烏地農業產業和可持續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期間,兩國的企業與機構簽署了多項合作協議,總金額逾40億美元,合作領域涵蓋綠色技術應用、智能裝備輸出、生物育種研發,以及跨境供應鏈等諸方面。

可見,阿拉伯國家不是省油的燈,不會輕易向中美任何一邊靠攏。

▼川普此行也被視爲中美在中東地區的一次外交角力。(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