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誘控中國牽制俄羅斯
(圖/美聯社)
美中再度重啓貿易對話,引發外界對「川習會」是否促成新協議的高度關注。美國當前與中國接觸的核心目標,是把關稅談判作爲萬用工具,嵌入在一場全球戰略排序中的大棋局裡。表面上是談貿易,實際上是爲重新定義中美俄三角關係,甚至是爲控制俄羅斯的戰略後勤補給線。對川普政府而言,在當處理俄羅斯議題時,中國不是關稅談判的終點,而是地緣戰略離間的工具。
自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華府深知:俄羅斯能否撐得住,不僅取決於其自身資源與軍工能力,更仰賴其在國際體系中的戰略支援者,首當其衝的便是中國。北京雖未直接軍援俄羅斯,但在石油進口、金融交易、灰色晶片出口與國際話語等領域,持續扮演戰略支撐角色。若這條生命線未被切斷,莫斯科便能繼續以「未封鎖狀態」對抗西方,進而拖延戰爭與制裁。
這讓美國不得不調整對中策略,從過去的全面圍堵與科技管制,轉向更具戰術性的「誘控」。華府如今所操作的美中貿易談判,其實背後隱含三重意圖:一是測試北京是否願意在烏克蘭議題上保持低調或中立;二是透過有條件的貿易讓步,交換中國對俄援助的節制;三是創造中俄之間的不確定感,使彼此在信任上出現裂痕,降低協同行動的默契。
美方操作談判的真正邏輯,不僅是爲了產出一份關稅協議,更是設計一系列可預測與可調整的對中誘因,讓中國在包括可能售俄致命武器、購買俄國天然氣能源,在外交場域聲援俄國等攸關自身利益、俄中關係與國際形象三者間持續搖擺,停留在灰色地帶,保持可控模糊。這種「拖延決定」正是戰略分化的目的,只要北京在短期內無法與莫斯科形成制度化或軍事化同盟,美國的對俄壓力就能獲得緩衝與支撐。
不過,這樣的策略也暴露出美國當前外交政策中的一大矛盾:中國既是可被誘控的談判對象,又是必須被壓制的戰略競爭者。一方面,美國對中國課徵高額關稅,限制高科技出口,並重組全球供應鏈來減少對中依賴;另一方面,美國在亞洲推動印太戰略、強化對臺軍事合作,聯合日本、韓國、澳洲與菲律賓打造戰略包圍圈;在意識形態上,則將中國視爲主要威權對手。美國無論是在經濟外交軍事上,無一不是爲了防堵中國崛起;然而,在處理俄羅斯問題時,華府又不得不拉攏北京,試圖減緩其與莫斯科的聯動。
這種「既壓又誘」的雙軌策略,無可避免產生內部矛盾。但在現實政治中,國家往往需要同時與競爭對手維持接觸與施壓,因爲完全對抗可能引發聯合反制,而過度拉攏則會削弱自身優勢。
這不是臺灣主導的談判,但臺灣的未來卻可能深受其影響。若美中達成某種戰略默契,臺灣議題有可能被戰略性擱置,例如減少高層互訪、延後軍售、放緩經貿協議進度,作爲美方對中談判的「降溫訊號」。這不代表美國背棄臺灣,而是反映出其優先處理俄烏戰場與全球戰略縱深的現實排序。(作者爲國際關係博士、前大學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