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前官員接連警示 臺美關係現轉折
(圖/路透)
近日,川普第一任時的國務院顧問惠頓和國安會幕僚長葛雷陸續撰文,對當前臺美關係提出警示。儘管這類文章常夾帶作者個人或所屬機構的議程,但連番而來也反映臺美關係正處於特殊的轉折點,而且和可能年底舉行的「川習會」息息相關。
首先,上週阿拉斯加「雙普會」上,川普雖說要結束俄烏戰爭,但心裡最掛記的恐怕是未來和習近平互動。因此,雙普會結束後,川普脫口而出習近平曾說川普任內不會攻臺。同時,重量級參議員葛瑞姆(Lindsey Graham)在雙普會前提到,川普私下多次提到中國,並強調若讓俄羅斯戰勝烏克蘭,下個遭殃的就是臺灣。
按照葛瑞姆的說法,雙普會和美中關係有三項連結。一是次級制裁。雙普會前,美國參議院研議對購買俄羅斯原油的印度、巴西和中國大陸等國課徵高達500%的關稅。可以說,制裁中國大陸是雙普會要促成和平的重要武器。二是資源轉向。一旦俄烏戰爭結束,美國才能把資源精力集中到印太地區,全力應對中共挑戰,這是川普政府高層的普遍共識。三是示範作用。若俄烏戰爭以烏克蘭失敗告終,恐怕會鼓勵北京對臺動武。
當然,葛瑞姆的說法是要向美國社會宣傳雙普會,這也反映川普正同時下俄烏和臺海兩盤大棋,因此,川普對這兩盤棋的策略可以相互參照。
基本上,川普上臺後大幅減少援助烏克蘭,一改拜登全力挺烏的立場,從而可以作爲俄烏間的中立第三方。如此除有助促談,還有很深的戰略意涵。一是用改善美俄關係來解決俄烏戰爭,因爲若美俄關係好,俄方顧忌美方,自不至於再擴大戰事。二是用經濟促和平,一則通過向盟友和對手汲取經濟資源以擴大美國實力,一則用經濟互利降低軍事衝突意願。
換句話說,川普常說的「以實力保和平」還要先通過「以經濟擴實力」的階段,而目前正處於「以經濟擴實力」的階段。
以此觀之,川普第二任以來部分美國智庫專家倡言「臺灣不是美國核心利益」,明顯是鼓吹川普政府從挺臺轉向中立。近來接連的臺美關係警示文,同樣可用來合理化美國政府降低支持臺灣。雖然這些發聲者都不是現任川普團隊成員,但也可能是熟悉川普思維,並試圖塑造公共意見。
然而,惠頓和葛雷的警示文更值得警惕。雖然他們所提出加強國防的種種策略都值得參考;而且,他們討論民進黨內部矛盾,或是檢討臺灣朝野對立,好像也不是指責賴總統本人,但他們的文章凸顯臺灣面臨重大抉擇時難以達成共識的痼疾,等於告訴美國社會,就算美國願意協助,臺灣自己也不容易做出正確抉擇,這很容易被有心人發展爲「臺灣難救」的謬論。相較於先前的「臺灣非核心利益」論,「臺灣難救」論更會耗損美國挺臺的社會基礎,對臺灣的威脅更大。
持平來說,川普在臺海安全的立場還有相當留白,到年底川習見面前,美國國內會有更多關於臺灣的討論。有鑑於此,政府應更努力加強國防,並謀求跨黨派共識,而不是用國防議題進行政治攻防。
政府應切記,國際社會對臺灣內部的指責和挫折感,不只是執政黨部分派系或在野黨形象受損,更是執政者無法凝聚共識、無力推動政策的負面標記。同樣地,在野黨對於國防預算和國防政策的處理也應該慎之又慎,若不贊同執政黨的政策預算,也需充分說明原委,並儘量提出專業的替代方案。若朝野皆能如此,不只民衆對國防更有信心,臺灣也必能更加安全。(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