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盼臺搬半數晶片供美?外媒曝不合理原因:別指望了

美國總統川普與其政府官員近期加大對臺壓力,要求臺灣將半導體產能移往美國。(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國總統川普與其政府官員近期加大對臺壓力,要求臺灣將半導體產能移往美國,確保美國國內能夠滿足一半的晶片需求。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直言,這是維護美國供應鏈安全的「必要之舉」。然而外媒直指,這項要求幾乎不可能實現。

QUARTZ報導,長期以來,美方對臺積電(TSMC)及其龐大的零組件與材料供應鏈過度集中感到憂慮,尤其在北京對臺灣的威脅下,更顯脆弱。川普上任後,態度愈發強硬,不僅威脅對進口晶片加徵高額關稅,還考慮推動「1比1」生產規則,要求企業在美國生產的晶片數量必須等同進口量。

今年3月,川普更與臺積電傳出達成協議,將投資高達1000億美元在美國建廠與設立封測設施,承諾藉此換取臺灣免於遭受懲罰性關稅。這是在臺積電先前650億美元美國投資計劃的基礎上再度擴大。

不過,挑戰重重。彭博社形容這是一場「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激進轉變」,因爲要將密集且相互依存的供應鏈移植到美國,不僅需要晶圓廠本身,更得說服數十家零組件與材料供應商一同遷移。《華爾街日報》也直言,要讓美國晶片產能與進口數量匹配,遠比單純增加投資困難,因爲海外產品更便宜,供應鏈難以調整,美國要擴充產能也需要時間。

更現實的問題是數字根本不合理。美國目前僅生產不到全球一成的晶片,高端晶片比例更低。臺積電2024年資本支出約300億美元,今年則預計達400億美元。若真要實現華府所謂1650億美元的美國建廠規模,等於要耗掉臺積電五年的全球資本支出,幾乎不可能。即便分十年執行,也意味着每年要將兩位數比例的預算投向美國,對一家仰賴全球供應鏈優勢的公司而言,根本不切實際。

面對美方壓力,臺灣已公開反擊,強調半導體產業複雜且專業化,任何單一國家都不可能完全掌控。然而隨着川普政府持續動用貿易與戰略手段,臺灣也陷入艱難兩難:若順從,恐削弱「矽盾」;若抵制,則可能承受長期經濟脅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