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就職滿百 中經院長:傳產下半年辛苦、東南亞臺商考慮轉型
▲國策院「川普新政對國際秩序的挑戰與重塑」座談會。(圖/記者蔡紹堅攝)
記者蔡紹堅/臺北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執政滿百日,對等關稅政策仍是熱議焦點。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分析,臺灣的傳統產業下半年會比較辛苦,面臨供應鏈是否再次轉移的抉擇;東南亞的臺商也要考慮是否轉型,從外銷轉至經營當地市場爲主,降低關稅衝擊。
國策院30日上午舉辦「川普新政對國際秩序的挑戰與重塑」座談會,連賢明在會上提到,臺灣一些傳統產業下半年會蠻辛苦的,因爲中美關稅戰越演越烈,尤其是供應鏈的部分,「在拜登時期只要離開中國就好,所以臺灣非常多的供應鏈轉移到東南亞、墨西哥,在這個情況下,需不需要再面對第二次的供應鏈移轉來避免關稅,是非常大的挑戰。」
但連賢明也提到,另一方面也有機會,接下來臺灣應該會大幅的投資美國,過去臺灣一直希望跟中國加深來建立品牌,但失敗的經驗比較多,有沒有可能透過美國市場來做到這件事,「把品牌、傳產的一些餐飲帶到美國市場去,目前其實有一些廠商在嘗試,而且有不錯的成績,像鼎泰豐、85度c等。」
連賢明指出,對臺灣來講,比較大的挑戰就是人才,大部分都是製造業方面的人才,可是接下來要去開發美國的市場,要面對的就是行銷人才、法務人才,甚至是財務人才,怎麼樣去做在地化,屆時都會變得很關鍵。
連賢明認爲,政府要注意有沒有可能協助東南亞的臺商在地轉型,不要再以外銷爲主,而是以當地的市場爲主,降低關稅的衝擊,特別是東南亞的人口相對於臺灣來講多很多,也比較年輕,蠻有開發潛力的,「只是臺灣過去在這邊,大部分是把它當作生產基地,不是當作消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