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祭關稅戰也沒轍?經濟學人:「中國製造」勢不可擋

中國機器人制造業正在帶動一波低成本的自動化,從而得以提高出口產品的市佔率。(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重新執政後力推製造業迴流美國,但英媒「經濟學人」卻撰文指出,中國製造已佔全球總量3成以上,顯示川普無力阻止「中國崛起」成爲製造業超級大國。

科技日報報導,中國國新辦日前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畫」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樂成說,2020-2024年,中國全部工業增加值從31.3兆增長到40.5兆,製造業增加值從26.6兆增長到33.6兆,整個「十四五」期間製造業增加值增量預計達到8兆,對全球製造業增長貢獻率超過30%。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約30%,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製造業門類體系完整優勢更加明顯,在全世界504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大多數產品的產量位居全球第一。

「經濟學人」報導指出,中國的工業力量難以透過數字衡量。中國生產佔全球生產總量的30%以上,比美德日韓4國的生產總量加起來都還多,但這數字本身還不足以彰顯外國競爭者和政府對「中國製造」產品日益上升的恐懼。

「經濟學人」認爲,中國製造的商品不只便宜,更因爲在中國境內的公司效率高,以及價格戰之下,商品價格還有下滑趨勢,在工廠出廠價格近3年連續下跌後,許多製造商已面臨虧損,急着想把商品轉往利潤更高的外國市場。

若以金額計算,中國出口成長亮眼;若以數量衡量,更是驚人。疫情前,全球約1/3出口貨櫃裝載中國組裝、種植或加工的產品,如今中國僅佔全球GDP約五分之一,出口貨櫃佔比卻超過36%。

一名在中國營商的外企老闆警告,「總有一天,中國與全球將無法消化更多中國商品,我認爲這一刻正在逼近。」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限制境內重要市場,實施新規限制電腦晶片與醫療設備等進口,優先將經濟與國安置於短期成長之上。儘管受川普變動關稅,影響了中國對美出口下降,但中國對亞、非、歐洲與拉美出口皆創歷史新高,總體貿易順差預計超過1兆美元。

「經濟學人」說,從巴西利亞、柏林到曼谷,各國政治人物一方面面臨保護成熟產業免受中國競爭衝擊的壓力,另方面,也希望中國投資者能參與建設未來產業,如電池工廠。這種矛盾使他們難以直接對中國採取強硬對抗措施。

美國前資深外交官貝蘭(Sarah Beran)指出,美中在貿易戰中均過度自信。她分析,中國在川普第二任期未面臨結構性改革要求或創造對美企業公平競爭環境的情況下,獲得相對優勢。美方談判主要集中在川普關注的議題,如大豆、波音飛機以及TikTok技術授權。

此外,中國限制稀土礦與永久磁鐵出口的措施,引發全球製造業恐慌,凸顯中方已掌握關鍵供應鏈話語權。

「經濟學人」稱中國工業力量難衡量。(取材自X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