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謊言被戳破!美國晶片產能追不上臺灣 專家曝驚人差距

臺灣晶片供應攸關世界經濟發展。(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近日重申推動「臺美晶片產能五五分」構想,引發討論。對此,華府智庫「資訊科技和創新基金會」(ITIF)副總裁埃澤爾(Stephen Ezell)分析,在川普剩餘任期內達成的可能性極低。

埃澤爾接受中央社的專訪時指出,美國希望與臺灣在半導體產能上達到五五分平衡,但這是一個極爲艱鉅的挑戰。他舉數據說明,臺灣目前每月晶圓產能約570萬片,而美國在2022年僅有112萬片。即使在《晶片法》補助下,美國產能到本世紀末預計也僅提升至340萬片,仍明顯落後臺灣。

埃澤爾強調,現實情況是,美國在提高半導體制造產量水準方面正取得進展,但如果說要在未來3年,也就是在川普接下來任期內內,就達到與臺灣「五五分」的目標,那是個極高的奮鬥目標,可能性恐怕很低。

報導也聚焦於「矽盾」(Silicon Shield)的爭論,埃澤爾也提出另一層思考,他認爲,臺灣的「第一道矽盾」其實是自身強勁的經濟實力,而半導體產業正是支撐經濟的重要核心,穩健且具高附加價值的產業結構,能夠強化臺灣的整體實力,進一步保障其軍事與國安利益。至於外界普遍認爲臺灣的晶片優勢會迫使美國及盟邦在危機時挺身而出,他認爲雖有合理性,但實際決策不會僅僅依賴半導體因素,還會包含更廣泛的戰略與政治考量。

總結來看,美國「臺美晶片五五分」目標雖具戰略意涵,但短期內難以實現,然而,此一構想凸顯美國對晶片自給的迫切需求,也重新界定「矽盾」的意涵:不只是臺灣供應鏈的戰略價值,更包括美國自身的產能實力,兩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