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狠踩莫迪兩腳!印度股市慘遭大逃殺 專家後市解讀

印度總理莫迪日前與習近平會面,《經濟學人》形容是「習近平的反美派對。」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基金經理人最不看好的新興市場。」這個稱號屬於印度。從過去股市兩位數漲幅,到近來外資大舉流出,印度資本市場的現狀,反映該國在客戶與尊嚴間的取捨。

自二○二○年以來,印股有三年每年漲逾一○%,但今年以來它只上漲約三%。彭博新聞網今年八月引述數據,海外投資者今年以來已淨拋售價值一百二十七億美元的印度股票。

這反映市場對印度看法在轉變。野村證券分析顯示,今年六月底有六○%的新興市場基金減少印度持股,七月底這個比率上升到七一%。這些投資者正將資金從印度轉移到臺灣、中港和韓國。美國銀行今年八月調查,「印度已從基金經理人眼中的亞洲首選,變成了最不看好的市場。」

導火線:川普狠踩莫迪兩腳

印度股市走下神壇,原因之一或許是它從「中國加一」變成「美國減一」。

近年來美國圍堵中國,企業力行「中國加一」,也就是在中國以外建立據點,印度因此接收不少「去中國化」的供應鏈。從手機大廠蘋果,到零售龍頭沃爾瑪,「這反映了美、印在遏制中國實力方面的共同利益。」《經濟學人》如是說。

不過美、印近來卻因幾件事鬧翻,首先是美國總統川普要求印度開放農產品遭拒——《華爾街日報》稱這是印度的紅線;二是川普以印度購買俄國石油爲由,對其加徵五○%關稅。

印度總理莫迪堅持國家尊嚴,不但未向美國屈服,還回頭與中國改善關係。今年八月底莫迪赴中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峰會,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這意味着印度似乎從「中國加一」轉向「美國減一」。《華爾街日報》解讀:「中、印兩國認識到,他們可能需要美國以外的貿易關係,來抵禦(關稅)對本國經濟的嚴重損害。」

中、印兩國乃是產業上、下游關係。印度從中國購買的大部分商品,都是對印度工業關鍵的投入品。據《經濟學人》數據,印度製藥公司約七成的上游化學品依賴中國。印度出口的智慧型手機,也從中國進口大量零件。

表面上看,美國關稅對印度影響不大。和大多數亞洲經濟體相比,印度對商品出口的依賴程度較低;印度出口僅佔其GDP(國內生產毛額)二一% ,而越南則高逾八五%。

同時,川普雖對印度加徵關稅,但一些規模較大的出口產品,例如智慧型手機和藥品,目前暫時在豁免範圍。

但是,印度政府一直希望振興製造業,這關鍵是要依賴美國市場。與美國鬧翻恐怕無助於「印度製造」目標實現。

中國難取代美國大市場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有一個理論「市場大小決定分工程度」——市場越大,分工程度纔會越細。所以大城市纔有專業的挑夫、麪包師與釀酒匠,小鄉鎮每個人都是身兼多職。「如果市場小,完全致力於一種行業的人,就得不到多少激勵。」亞當・斯密如是說。

同理,如果印度少了美國這個大市場,它就無法養活各種專業人才。如今美國大企業越來越多在印度設立「全球能力中心」,並聘請精通程式設計和金融等領域的印度人才。

《經濟學人》引述數據,去年這些業務在印度創造了六百五十億美元的收入,預計到二○三○年將達到一千億美元左右。假如印度失去美國市場,它享受到的分工專業化好處恐怕有不少將縮水。

即使中國消費潛力龐大,短期內它要取代美國,成爲印度主要市場的機會並不大。今年一到七月,中國對印出口金額近人民幣五千六百億元,是它從印度進口金額的逾七倍。這顯示反而是印度市場協助了中國的分工專業化。

同時,誰有替代選擇,誰就有議價能力。美國至今仍是獨一無二的市場,亞洲出口導向型的經濟體,很難找到其他替代選擇,因此川普的關稅才能逼使日、韓等各國讓步。

如今印度堅持尊嚴,不向美國這個大客戶低頭。結果是如今印度面臨的美國五○%關稅,比越南、孟加拉等周遭經濟體高出一大截。

這直接效果就是:那些「去中國化」以避免高關稅的供應鏈,選擇移往印度的誘因會降低。股市的拋售正反映出此舉的代價,印度財經媒體Mint就稱,無法與美國達成友好協議,「印度市場情緒遭到打擊。」

對市場來說,好消息是美、印雙方目前的分歧,並不像是美、中之間那種根本、結構性的衝突,美國和印度合作的好處仍大於代價。

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說,「共同利益是(雙方合作)最可靠的保證。」未來印度資本市場能否反彈,或許也要視美、印能否在彼此立場間找到平衡點而定。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週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商業週刊第19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