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通知襲擊!亞洲各國慘遭施壓 智庫專家分析「驚人戰術」
▲美國總統川普向各國實施對等關稅政策,背後戰術曝光。(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羅翊宬/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對多國貿易政策連番施壓,包括中國、歐盟、加拿大與日本,最常見的模式是先公開批評對方、威脅提高關稅,再觀察對方反應,以求達到自身目的。專家分析,這可能是川普慣用的談判策略,也可能顯示其在追求貿易協議上越來越急切,但截至目前,多數協議成效仍難評估。
美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經濟與國際商業專家萊恩施(William Alan Reinsch)分析川普的行爲模式,認爲川普對外國政府的怒批,多半起因於對方「不願配合美方要求」,並以提高關稅或中止談判作爲威脅。
針對川普政府的談判策略,中國選擇報復並堅守立場,最終促成一項停火式協議。歐盟則迴應會加快談判進度,但目前成果不明。加拿大面對對其數位服務稅的批評後幾乎立刻讓步。至於日本則尚未迴應美方針對稻米與汽車進口的指控。
目前,美國僅與英國、中國、越南達成協議,其中僅英國協議公開,其內容多爲願景性文字。美國與中國的協議看似「各退一步」,包括減少部分關稅與在學生與礦物出口上的互惠。而美國與越南的協議,則可能爲美方取得部分市場開放,同時課徵20%關稅,並針對轉運商品加徵40%關稅,旨在防堵中國透過第三國規避制裁。
不過,由於美國與越南的協議文本尚未公開,外界難以確認協議內容與成效。
萊恩施預估,本週將出現更多框架性協議,包括瑞士與印度被視爲潛在對象,但也可能出現更多國家成爲「關稅政策受害者」。川普面對外界批評他「總是退縮」(TACO)之說,似乎更加堅定對外強硬立場。儘管他聲稱將發出新的關稅通知,但預計8月1日才實施,這些舉措或許更像是談判工具。
萊恩施指出,川普從今年3月起改變說法,承認關稅會對美國產生短期成本,但聲稱能換來長期利益。此一說法等於讓他揹負起取得實質貿易成果的壓力。若無具體協議成果,恐將被視爲其談判策略的失敗。眼下,多數協議屬「願景爲主」,細節難見天日,外界關注未來是否會出現實質性的貿易成就,或僅止於表面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