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第二波來襲 臺灣仍未被點名是好事?!
▲美國總統川普寄出第二波對外關稅通知信,臺灣仍然還未收到。(圖/路透)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在本週三公佈第二波對外關稅通知信,共計7國收到,分別是菲律賓、斯里蘭卡、伊拉克、摩爾多瓦、汶萊、阿爾及利亞與利比亞。這些信函延續了川普在4月「解放日」提出的單邊關稅政策主軸——若無法快速達成貿易協議,就以高關稅取代談判。新關稅將於2025年8月1日正式上路,對這些國家的商品徵收稅率從20%到30%不等。值得注意的是,菲律賓的關稅被調高至20%,甚至超越4月的原始設定。摩爾多瓦與斯里蘭卡則獲得小幅下調,但整體而言,這一波政策仍展現川普政府對貿易談判的「壓力外交」。
川普表示,與其「一個一個國家談判」,不如「一次寄信給全部人」,視爲一種「協議形式」。週一,他已對60個貿易伙伴延後實施的「互惠關稅」設定新的生效日爲8月1日,而週三的行動則是繼續點名未能完成談判的國家。信中措辭一如既往地直接,強調「貿易關係遠非互惠」,貿易赤字將威脅美國經濟與國家安全。
臺灣還沒收到通知 避過一劫?實則未必
臺灣至今尚未收到川普政府的正式關稅通知。根據多家媒體報導,臺灣政府官員表達謹慎樂觀的態度,並表示臺美之間的談判進展順利。由於臺灣是美國十大貿易伙伴之一,且在半導體與高科技產業具重要地位,外界原以爲臺灣會在第一時間被點名,但目前似乎暫時「避過一劫」。
▲ 美國川普政府對等關稅調整一覽。(表/記者張方瑀制,點圖放大)
不過,川普政府預計未來兩天將再寄出15至20封信函,臺灣是否被納入下一輪仍未確定。臺灣近期與美方展開第三輪會談,總統賴清德也表態願意增加對美進口,包括能源與農產品,以降低美臺之間的貿易不平衡。
截至目前,臺灣尚未收到川普政府的正式關稅信函,看似「避過一劫」,但這樣的沉默,未必是好消息,反而可能代表臺灣被當做一張延後處理、靈活使用的關鍵談判籌碼。
爲何還沒有臺灣 是幸運?還是最後一張籌碼?
首先,要理解臺灣沒有在第一輪或第二輪被點名的背後邏輯,我們得從美方如何排序談判對象說起。雖然臺灣是美國前十大貿易伙伴,但如果把臺灣主要出口的資通訊產品、電子零組件這些高科技產業排除在外(因目前皆屬美國商務部以《貿易擴展法》第232條進行單獨國安審查的產業),臺灣對美出口的貿易總量其實相對有限,因此在整體關稅談判排序中不具「迫切處理」的優先順位。
其次,臺灣對開放農產品與汽車市場的接受度極低。這些領域在過往的雙邊談判中一直是美方強烈要求但臺灣難以退讓的項目。這也導致美方對臺灣開出的條件,不太可能是象徵性的「10%友善關稅」,而是與日本、韓國、甚至越南相仿的20~30%高關稅。美方清楚臺灣政府面對內部壓力的讓步空間有限,因此並不急於公佈,反而可能在其他國家案例定型後,再回頭向臺灣「一口氣逼出最大讓利」。
更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對美方來說的價值,不只是貿易數字,不是一般認知的市場,而很可能看中臺灣在「金融市場的潛力」。臺灣資金充沛、外匯穩定,長久以來都是美國金融業眼中的「優質標的」(肥羊?)。從臺灣金管會5月與外資投信的座談中,可以看出美系資金表態擴大在臺佈局,包括聯博、景順、貝萊德等機構都看準臺灣市場可能逐步鬆綁的機會。這些金融業者進場的渴望,正是美方可能開出的一張牌:若要換取較低關稅,或許臺灣除了一般認知的的市場之外,還需要開放更多金融業務與資金市場準入。
不是優待臺灣 而是還沒決定如何「最大化利用」
簡言之,臺灣尚未被點名,不會是因爲被「優待」,而是因爲川普政府尚未決定如何「最大化利用」這個盟友國的戰略價值。延後公佈,美國保留更多談判空間與壓力手段。美國預計本週將再釋出15至20封新關稅通知,臺灣的信,或許就在其中。
此時此刻,我們不能只是等待和猜測,政府要有清楚的底線,也要有準備好的談判策略,民衆和企業界也需要知道關稅的談判結果跟臺灣被迫讓出的利益是什麼。否則,我們將面對的是一份條件苛刻、無從反駁的通知,甚至來不及因應。
在川普政府以「談不成就開鍘」的策略下,臺灣不能輕忽經濟風險和對臺灣的長期衝擊。希望臺灣不只是「集氣等待」,而是真的知道如何「準備」。
▲ 美國川普政府首波14國對等關稅調整一覽。(表/記者陳宛貞制)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