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兌現承諾 一場昂貴的勝利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美國衆議院以218票對214票的些微優勢,通過了川普總統推動的3.4兆美元「一項偉大的美麗法案」,實現其第二任期內第一個重大立法勝利。法案不僅延長川普2017年任期內的減稅措施,還新增多項針對企業、老年人、小費勞工和家庭的稅收減免,並大幅削減社會福利支出以抵銷其財政成本。整體預計未來十年將增加約3.4兆美元國家債務,並造成超過1700萬人失去醫療保險或補助。
川普減稅讓人敬畏 也值得警覺
儘管部分條文包含民粹式減稅,例如免除加班費與小費所得稅,並設立「川普帳戶」協助新生兒家庭儲蓄,但多數受益者爲高所得者、企業、國防工業與化石燃料企業。相比之下,低收入家庭、移民、再生能源產業與高等教育機構則成爲最大的輸家,承受醫療補助與食品援助的削減衝擊。
川普透過一連串會議、政治施壓與媒體運作,成功鞏固共和黨議員立場,並推動法案在自己設定的7月4日截止日前完成立法。共和黨內原本對法案財政赤字與醫療削減政策有所質疑的自由派與溫和派,最終在白宮會談與領導階層施壓下妥協,僅有兩名共和黨議員投下反對票。
民主黨全面反對該法案,少數黨領袖哈基姆·傑弗里斯創下衆議院史上最長髮言紀錄,批評該法案「與魔鬼交易」,將「犧牲數百萬依賴醫療補助的美國人」以換取富人稅負減免。民調顯示,約49%的美國人反對法案,僅29%支持,顯示民間觀感未必如共和黨所言「大獲民心」。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法案最大受益者包括千萬富豪、小企業主、製造商、私募基金與國防承包商;最大受害者則爲低收入者、清潔能源產業、移民與賭博收入者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此法案也標誌着對拜登2022年《通膨削減法案》清潔能源政策的大幅回撤。
不可否認,這又是川普總統可以大書特書的勝利!
面對保守派選民,川普確實實現了承諾,美國也正穩步朝着保守派理想的方向前進:減稅、縮減社會福利、壓抑政府角色、釋放商業能量。如果說政治領袖的價值在於能否落實其願景,那麼川普此役可以說是大獲全勝。
▼面對保守派選民,川普確實實現了承諾,美國也正穩步朝着保守派理想的方向前進。(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這場勝利是爲誰而戰? 又是誰在買單?
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與多家獨立智庫的分析,這項法案在未來十年將增加約3.4兆美元的赤字,並可能導致超過1700萬美國人失去醫療補助或稅收補貼。
低收入美國人所獲得的福利減少幅度,遠遠高於他們從個人減稅中得到的微薄收益。加上食品券與補貼住房支出的削減,最脆弱羣體首當其衝。
參議院法案在優化企業稅負與提高經濟效率方面無疑更勝衆議院版本,但也進一步加劇了美國稅法的複雜性。小費與加班免稅雖有選票吸引力,卻導入了高度不對稱的政策設計,違背「稅收中立性」原則。川普帳戶、各式抵免與限額的設計使稅法變得更加繁瑣,而這些制度性門檻最終會使中下階層納稅人望而卻步。
這項法案的本質,是以放寬對企業與高所得羣體的稅收義務爲核心,透過削減公共支出來填補財政黑洞,並搭配一套具政治宣傳語言色彩的政策包裝——加班免稅、小費減免、新生兒帳戶等。它是政治行銷的經典案例,但也是公共財政的長期風險累積。
從積極角度看,這次稅改提供了一種明確的價值選擇:更多自負責任、少些政府介入。支持者會說這是自由市場的勝利,但批評者則會指出它犧牲了社會安全網,將國家推向更大不平等。
川普執政下 值得臺灣企業謹慎看待的地方
不過,在川普執政下,所謂的由市場決定,正是值得臺灣企業謹慎看待的地方
美國川普政府的經濟政策走向愈發清晰:對願意「投資美國、製造美國」的企業給予稅務與規則上的誘因,而對那些僅在美國市場銷售、卻不實質投資設廠或就業的外企,則將面臨更嚴格的限制與稅務壓力。
從對清潔能源稅收補貼的取消,到川普帳戶設計中的美國國內製造偏好,再到企業研發費用化與利息抵扣的適用標準,川普政府明確向世界宣告,「投資美國」的必要。
這對臺灣企業是嚴肅的提醒。若未來希望繼續深耕美國市場,臺灣企業勢必須重新審視其全球供應鏈與佈局策略——不只是關稅問題,而是稅制、補貼、規範與政治風險的全面盤點。
特別是高科技製造業、電動車供應鏈、半導體與綠能產業,若選擇僅在海外生產再出口美國,在稅制與法規上恐怕會逐步處於劣勢。而對願意在美設廠、創造就業的企業,美國這一波稅改提供了更多抵免空間與財政支持,也提供了政策清晰度。在商言商,這不只是道德選擇,更是企業永續經營的現實考量。
臺灣政府與產業界應更積極理解美國的「選擇性開放」原則——過去全球化時代的市場自由流動邏輯,正在被帶有國家安全、產業迴流、就業本土化概念的「再全球化(Reglobalization)」邏輯取代。現在的美國,不是歡迎所有資本,而是歡迎願意與美國經濟共同成長的資本。
總結來說,這項法案讓川普得以對選民說「我做到了」,共和黨也有理由慶祝其經濟議程的落實,甚至外資也有清楚的方向。但是,美國社會將如何面對川普這場「勝利」背後的代價與分裂,應該是未來好幾任總統必須承擔的歷史共業了!
▼若未來希望繼續深耕美國市場,臺灣企業勢必須重新審視其全球供應鏈與佈局策略——不只是關稅問題,而是稅制、補貼、規範與政治風險的全面盤點。(圖/記者高兆麟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