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把國防部改名「戰爭部」 翁履中起底:會這樣挑對手
2025年9月4日,川普在華盛頓白宮國宴廳的晚宴上發表講話。(圖/美聯社)
白宮官員於美國當地時間4日透露,美國總統川普5日將簽署行政命令,將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改爲其在1949年前所使用的舊稱「戰爭部」(Department of War),傳達美國隨時準備迎戰的訊號。對此,旅美學者翁履中今分析,戰爭部的價值將更多體現在可控戰場與敘事戰,而非大國對撞,「一但碰上如北京、俄羅斯等真正對手,風險報酬比則瞬間翻轉」。
翁履中今日在臉書發文分析,川普改名的動作,完全符合其好大喜功的一貫人設,「偏好一切聽起來強悍、能立刻收割掌聲的名號」。把國防部改成戰爭部,等於把「勝利感」直接掛在門牌上,而這種語言工程會導致一個明確的行爲模式:挑選風險有限、戰力不對稱的對手,發動快速而能被高調宣傳的軍事行動。
翁履中說明,「戰爭部」的名號可能會進一步鼓勵針對「弱勢敵人」更頻繁出手,因爲勝利不論大小,只要能看見、能說嘴、能剪成短影音,就能製造民衆的驕傲感。不過一但碰上真正對等的對手,如北京或是俄羅斯,風險報酬比則瞬間翻轉。
翁履中分析,當核威懾、聯盟效應、衝突升級與鉅額代價一併上桌時,「戰爭部」必然會迅速回魂成「國防部」,依舊以嚇阻、聯盟、談判和風險管控爲主,避免直接衝突。翁履中也形容,「畢竟五角大廈不會因爲改了名稱,就從五角變成六角或七角,更不會因此變得更神勇。」
「川普心知『小勝』能帶來國內政治紅利,但戰略優勢並不因此改變」,翁履中強調,真正能決定美國在中俄競逐中勝負的,仍是產能、科技、後勤、盟友互操作性與制度信任。
最後,翁履中也表示,「戰爭部」的價值將更多體現在可控戰場與敘事戰,而非大國對撞;換言之,美國盟友必須理解雖然「戰爭部」的名字聽起來更強悍,但本質上,美國仍會基於冷靜的理性來挑選對手,而不是被情緒牽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