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美國政府有意入股Intel 可能助其推動俄亥俄州擴廠計畫、推動「美國優先」半導體戰略

消息指稱,川普政府正與Intel洽談入股事宜,可能將由美國政府直接出資購買股份,協助Intel在俄亥俄州建設大型製造基地的計劃。此舉不僅將爲Intel補強財務動能,也再度凸顯川普政府推動「美國優先」產業政策的態度。

雙方討論源於本週川普與Intel執行長陳立武的會談,若計劃一切順利成真,將有助於重啓原訂打造全球最大規模晶片廠的俄亥俄州擴廠計劃。該計劃近年屢遭延宕,並且在今年7月再度放緩。

而市場看法也關注,若美國政府入股是否意味陳立武可持續領導Intel,並且繼續推動財務重整與戰略調整。

消息一出,使得Intel股價明顯上漲8.9%,最終漲幅達7.4%,並且以每股23.86美元讓Intel市值回升至1044億美元規模。

不過,白宮發言人對此迴應,任何尚未正式宣佈的交易都屬猜測,Intel則重申支持川普政府推動美國技術與製造業領先的努力,但不評論任何市場傳言。

近年Intel面臨技術領先地位被侵蝕、市場份額下滑等挑戰,並且持續進行裁員與縮減支出。前任執行長Pat Gelsinger曾以俄亥俄州擴廠作爲公司復興核心計劃之一,但資金壓力使相關時程延後至2030年代。美國政府先前也曾構想由臺積電合資經營Intel廠區,但臺積電執行長魏哲家表示不考慮此作法。

市場分析認爲,此次潛在入股不僅是對Intel的財務救援,更是美國加強本土半導體產能佈局的一環。川普政府過去曾多次直接介入產業,包括限制晶片對中國市場出口、對特定外資併購設定「黃金股」,以及由美國國防部入股美國稀土生產商MP Materials等。

外界推測,若依入股MP Materials模式,交易可能結合股權投資、政府訂單、貸款與民間融資,並且透過官方合作提高市場投資信心,將成爲美國在半導體產業「國家隊」戰略的重要案例。

路透新聞指出,對市值與獲利下滑的Intel而言,這預期是難得的「雪中送炭」,金融時報則認爲市場反應顯示投資人對政府介入持樂觀態度,華爾街日報更直言若入股成真,美國政府將在Intel戰略方向上取得更多話語權,並且把「美國優先」的政策延伸至晶片領域。

《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mashdigi,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