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流不熄》:家庭矛盾千千萬,你卻給出了不一樣的“小清新”

這種新的手法,確實值得不少導演去深思。

之前我們看了不少類似的作品,故事發展不外乎:小矛盾—大矛盾—離家—爭論(伴隨離婚、復婚)—理解(說白了就是你的觀點征服了對方的,反之也一樣)—大團圓。

這樣的故事線,雖然看上去催人淚下,可實際上,從藝術的角度來說,太過於刻板,看到這裡,就明白接下來要如何。

甚至是中後期,乃至大團圓,都能看到。

再加上現實社會中,這樣的劇情身邊發生的數不勝數,與其買票去電影院看你們矯揉做作的表演,還不如將這票錢拿出來,請幾個好友吃一頓,不僅能吃好,甚至他們講述的故事,遠比電影要來得精彩。

這也就是爲什麼,講述家庭矛盾的影視劇作品,一年也就一兩部能夠被人認同,其他的全撲街(電視劇還好點,電影幾乎沒人敢隨便涉足)。

原因就在於:你拍出來的,大衆生活中早已經看過無數,甚至比你的還精彩,人家那還是真人出演,沒有半點表演痕跡。

沒必要花錢去看你這種改編出來的。

所以這一類講述家庭矛盾的作品,必須要有一條新的思路,不能侷限於矛盾本身,整天圍着矛盾,鬧來鬧去,毫無意義。

《川流不熄》卻給出一種新的思路:不去刻意描繪矛盾本身,而是通過另一種相處,去淡化矛盾本質,最後達到化解矛盾的目的。

張大川一家的矛盾,從父子、爺孫到夫妻,就沒有一個消停的,誰也看不上誰,兒子嫌棄父親刻板,父親嫌棄兒子沒有自己身上的氣質,被金錢迷失了雙眼。

爺孫之間就更加看不上了,你想,一個退伍老兵,如何能夠看得上一個正在叛逆期的不良少年?

可問題的出現,就需要解決的辦法。

按照一般流程,這家人首先要鬧得雞飛狗跳,各種作死,然後夫妻離婚、父親住院,孩子學校或者社會上被人嫌棄,陷入迷茫。

最後夫妻間經過不斷的妥協,一家人又團團圓圓。

如果再狗血一點:完全可以刻畫出“小三、父親去世、孩子離家出走、車禍”等等的情況,這樣的劇情,說實話,看上去很飽滿。

實則,沒有一百也有八九十部作品描述過。

你想用這樣的故事,來增加看點,博人眼球,就是在做夢,偶像劇都不在用的套路,一部描繪家庭矛盾的作品卻還在用,註定會被拋棄。

這裡就能夠看出《川流不熄》導演馮鈳予的聰明之處:他沒有用矛盾去解釋矛盾。

反而用爺孫結伴旅行去打開新思路,這一點你不得不服,有時候亮點就在一瞬之間,抓住了就成功,沒抓住,那就對不起了。

就這樣,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家庭矛盾劇”,張大川也孫子小松,一路磕磕碰碰,從互相嫌棄到最終理解。

你看着像是一部爺孫兩旅行的作品,實際上,人家是一部講述家庭矛盾的作品。

是吧,看完整部作品,除了開局的點明主旨,再到最後的大團圓,中間這很長的一部分,更像是爺孫結伴旅行,家裡的兩夫妻出謀劃策、操心勞累。

可正是這種,一瞬之間的齊心協力,反而之前的矛盾、之前的不理解,如今都因爲全身心的投入,逐漸明白了不理解源自於哪裡?

而《川流不熄》也在打造一個主旨,家庭矛盾是放在明面上的矛盾,這背後的隱藏主旨卻是:陪伴!

當物質不再是矛盾製造的點後,精神就成爲矛盾的點。

張大川一家就是這樣,當年輕的兒子兒媳爲了物質奔波的時候,在張大川看來,和自己的心中所想,格格不入。

而兒子呢?

從未想過走進父親的心,去理解,去陪伴,同樣的,張大川也從未理解年輕這一代的矛盾,他在構建自己理想的家庭。

所以,這一家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理想的生活,回到現實一看,這樣的家庭,與自己所想,差距巨大,這就是矛盾的爆發點。

而從更深層次來說,就是缺少陪伴,缺少溝通。

因此,導演就用了最大、最小兩個矛盾點,開啓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以達到化解矛盾,溝通內心、聯繫家人的目的。

從這一點來看,《川流不熄》無疑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