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士利瑪竇讓西方人迷戀喝茶

東方迷戀史:從物產、文化到靈性,西方世界對亞洲的發現與探求(時報出版)

中國人在春天採茶,將茶葉放在陰涼處風乾,待茶葉乾燥後,他們會在用餐期間泡茶飲用,或者在朋友來訪時泡茶招待。

利瑪竇對於中國人制作茶葉及泡茶喝茶的描述,助長早期歐洲人對這種熱飲的迷戀,雖然在疑慮者看來,這種飲料就是顏色稍嫌詭異的熱水而已。身在日本的範禮安固然對茶道具有的文化意義有所認識,但依然對日本領主大名爲何對那些外表質樸的茶具如此着迷且願意付出高價,深感不解:

豐後國大名曾經向我展示一個小小的陶製茶壺,老實講,若是讓我們拿來用,我們就只能把它放到鳥籠內當飲水槽……但大名爲了這個茶壺,總共付出白銀九千兩(約一萬四千杜卡特幣),要是換作我,我的出價肯定不會高於兩枚法尋硬幣。

自然主義的日本「侘寂」(wabi-sabi)美學,要到許多年以後,纔在西方世界開始盛行。然而早在一六五○年代,從中國南部駛往歐洲的貿易船隻,便已滿載「茶葉」。尤其是在英國與荷蘭上層人家裡頭,茶、阿拉伯咖啡、墨西哥巧克力已經成爲提神的金三角。來自加勒比海地區的蔗糖,又更增添三者的美味。

市場需求擴大,尤其是飲茶習慣在英國等社會自上而下流行開來,促使歐洲商人比從前更加用心要接觸中國的市場。不過,清朝皇帝對於外國人和貿易的興致,並沒有比明朝皇帝更高。歷經改朝換代,清朝剛剛建立時,葡萄牙人和荷蘭人都曾派遣使節前往北京,結果只被視爲尋常的朝貢使節,且只被允許限制極嚴的貿易機會。中國沿岸貿易在一六八○年代稍有鬆綁,但是與華貿易依然比歐洲人期望的情況繁瑣許多。

至此,關於中國的消息更加流通,雖然主要還是偏袒耶穌會自身利益的資訊。歐洲人得知的消息是,中國是個治理有道的國家,「天子」居於頂點,此外有宮廷的嬪妃與太監,以下則是層層的文官體系,由讀書人出身的士大夫組成。爲了避免羣臣百官之間出現毒瘤或禍殃,中國另有都察院(或御史臺)這樣的機構,負責監察百官並且向皇帝彙報。有位耶穌會士將都察院描述爲「天良的守護者」,它甚至可以對皇帝的行爲提出諫議。然在歐洲人眼中,偉大的康熙帝似乎不需要羣臣如此糾繩或進諫。康熙是耶穌會的重要盟友,耶穌會士對他們筆下的康熙,特別給予熱烈的好評。他們還說中國是個和平的地方,據說在明代晚期,用於煙火表演的火藥量要比軍事活動高出五倍有餘。中國人民特爲謙遜、貞潔、勤奮、節儉與孝順,且非常着重禮節、地位和儀禮。

中國這個高等文明與茶的關係,打一開始便有助於茶葉在歐洲受歡迎的程度。英國教士兼作家約翰.奧文頓表示,茶這種飲料只是中國「民族天賦」的一個方面而已,這項中國民族飲料,西方人起初是基於「好奇」、「新穎」、「愉悅」以及可能的「藥效」而嚐嚐看。奧文頓這類人,就是他那個時代的社會影響力人士(「網紅」),乃是心懷商業酬勞而寫作(「業配」):奧文頓因爲在一六九九年寫下一本論茶的小冊子帶來正面效益,收到東印度公司給的一份酬金。這份推廣喝茶的事業,後來由詩人、諷刺作家、醫生和畫家們接手,他們漸漸地讓喝茶變成日常生活的一環,雖然愈來愈不去聯想茶葉和亞洲的關係。你會發現,詩人們在歌詠飲茶時,是將茶放到了希臘衆神的宴會桌上,而不是歐洲人懵懵懂懂的中國神明或聖賢掌中。同樣地,主張喝茶可能帶來健康方面的益處,其實是歐洲醫藥的觀念、而不是中醫的想法。此外,與日本靜默的茶道非常不同,十八世紀開風氣之先的那些人,鼓勵英國人圍在桌前喝茶,同時文雅禮貌地聊天,或者用塞繆爾.詹森大博士(Samuel Johnson)的話來說是「嘮叨」。

隨着喝茶習慣逐漸普及,那些依然鍾情於異國情調的人,可以轉而向瓷器(早先稱爲「China-ware」;後來直接簡稱「china」)尋找靈感。中國瓷器擁有特異的柳樹圖案,以及藍白相間造成安神效果的青花色調。或者,人們可以訂購「中國紙畫」(China paper)──或被稱爲「印度掛簾」──這些藝品上面的樣式多爲顏色鮮豔的圖案,包括穿着中國服飾的人物以及花鳥竹子。這些產品大多數在廣州製作,是專門生產來供給外國市場,因爲中國人自己比較喜歡素白的牆面。這些藝品上頭的圖案,多是用雕版印上,而不是手繪,但是歐洲消費者很少發現這件事。在歐洲人眼中,中國紙畫非常特殊、罕見且極爲昂貴,相較於他們可能原本掛在旁邊的老舊掛毯,中國紙畫顯然來自一個不同的世界。那些「中國風」的愛好者若是有幸擁有足夠的財力和室外空間,還可以考慮修蓋寶塔和拱橋。若有特殊場合,還可以穿着繡有花朵蛟龍的絲制中式長袍。更有甚者,多塞特公爵夫人居然收養了一位名叫黃亞東的中國男孩,她安排這個男孩接受古典學教育,男孩作爲侍童陪伴公爵夫人一段時間之後,方纔返回中國。

對於十八世紀大多數的歐洲人來講,茶葉的風味、瓷器的叮噹聲、絲綢的滑順觸感,大概就是他們與中國接觸的所有內容。然而,對某些人來說,知曉世界彼端存在着一個古老且先進的文明,卻能激發心靈的思索。針對歐洲迫切面臨的困境,這個高級的古文明能否有所啓示呢?(二之二;摘自《東方迷戀史》;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