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明 照鑑未來——新時代我國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

記者 李卓爾

5月16日,位於安徽馬鞍山市的凌家灘遺址博物館開館試運營。作爲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重要實證,凌家灘是長江下游地區文明化進程中的關鍵遺存,約1100件展陳文物,講述着凌家灘遺址之於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及早期發展的重要價值。

歷史與文明,濃縮於一件件文物、凝結成一段段故事、收存於一座座館舍。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樑",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博物館工作,強調"要把博物館事業搞好""博物館建設要更完善、更成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博物館事業前所未有地繁榮興盛。近年來,我國博物館數量以平均每年200多家的速度增長,2024年底的統計結果有望超過7000家。

人們對於博物館的熱情遠超以往。全國免費開放博物館累計優惠觀衆100餘億人次,"爲一館赴一城"成爲更多遊客青睞的出遊形式。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紮根深厚的中華文脈,新時代的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不斷滿足羣衆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夯實着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自信。

"讓中華文明瑰寶永續留存、澤惠後人"

今年"五一"假期,湖北雲夢縣博物館憑藉珍藏的"中華第一長文觚"等珍貴文物,迎來參觀熱潮。遊客穿梭於展廳,探尋歷史印記。

2024年11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雲夢縣博物館參觀出土秦漢簡牘展。從刀筆留痕處,打開歷史的畫卷,總書記目光長遠:"讓中華文明瑰寶永續留存、澤惠後人"。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只有深入認識古代之中國,才能深刻理解現代之中國,方能不斷創造未來之中國。

在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保護與修復館,透過玻璃牆,遊客可以清晰看到修復師們正在使用儀器觀察文物殘片。

"這是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數字模擬復原的2號青銅神樹。"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餘健介紹,"博物館以文物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綿延不斷。組合文物殘件如同拼接歷史文明圖景,拼圖越完整,就越能幫助我們瞭解三星堆文明的歷史。"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接續推進,"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全面展開。在考古事業繁榮發展的有力支撐下,2019年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2023年中國考古博物館面向公衆開放,2024年殷墟博物館新館開館……各地博物館文物保護、藏品研究、展覽陳列水平躍升,向參觀者展示了中華文明於傳承中生生不息的守正創新之道,彰顯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這是一座座建立在新時代的豐沃土壤之上的橋樑,承載着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基因。

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應有之義,也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傳統的南京織錦木機織造禮服和時裝,風格獨特的惠安石雕融入現代雕刻藝術,景德鎮傳統青花瓷製作技藝體驗大受歡迎……2022年開館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是博物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傳承創新的縮影。

物與非物都成了博物館的保護對象,博物館保護、傳承、研究、展示人類文明,激發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熱愛和自豪。

當一座座博物館拔地而起,如何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習近平總書記的叮囑語重心長:"博物館建設要注重特色。"

向鄉村看,村味、鄉愁何其珍貴,在山東青島城陽村社區村史博物館,觀衆們手拿蒲扇、盤腿上炕,興奮地體驗着祖輩們生活的場景,品味今天的日子,更加有滋有味。

再看城市,中國工業博物館裡,從進口機牀,到仿製機牀,再到自主製造機牀,見證了一個國家闊步邁向現代化的進程。

博物館日益呈現出的多樣性,展現着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博物館日益呈現的開放性,讓公衆在文化自信中,守護好我們的文化根脈。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

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的東側,氣勢磅礴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巍然矗立。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決策、親自部署的這座精神殿堂,濃墨重彩地反映了黨的不懈奮鬥史、不怕犧牲史、理論探索史、爲民造福史、自身建設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搞歷史博物展覽,爲的是見證歷史、以史鑑今、啓迪後人。"

開館以來,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已接待觀衆450多萬人,其中青少年超80萬人次。重溫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篳路藍縷、走向輝煌的奮鬥歷程,見證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人們深刻認識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024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有感而發,希望廣大羣衆特別是青少年多一些和博物館的深度接觸,進一步增強歷史感。

湖南長沙,隆平水稻博物館,長沙市嶽麓區第一小學的同學們觀看了水稻從一顆種子開始,經歷播種育秧、孕穗開花、豐收在望、顆粒歸倉的過程,珍惜勞動、熱愛勞動的精神也如一粒"種子",悄然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展廳一角,小觀衆王澤宇望着館內"知識、汗水、靈感、機遇"的八字箴言,他說:"袁隆平爺爺的精神鼓勵着我,我也要爲實現自己的夢想不懈努力。"

2015年2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西安博物院考察時指出:"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

"博物"的意思,是能辨識多種事物。博物館充分發揮社會教育功能,爲廣大人民羣衆提供終身教育。如今全國備案博物館免費開放率超91%,我國是世界上享受博物館免費開放服務人口最多的國家。

賦能城市文化建設,上海博物館東館,屋頂還原了一座蘇式園林,園林邊是兼有演出、會客功能的庭院,構築成開放與共享的城市會客廳;

積極促進改善民生,視障文化博物館裡,不少盲人朋友流連忘返,通過觸摸展品,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一下子有了具體的形象;

凝聚社會文化認同,廣東省博物館成立粵港澳流動博物館,牽手港澳數家博物館聯合策展,講述"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博物館讓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公衆共享博物館的藏品和知識,共同參與知識的學習和文化的交流。"上海大學教授、國際博物館協會亞太地區聯盟主席安來順表示,通過促進博物館與社會公衆之間的積極聯動,博物館正成爲人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創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推進文明交流互鑑"

伏睡的唐代少女甦醒、兵馬俑訴說內心獨白、擊鼓說唱俑詼諧表演、嚮往大唐的西域商人遠眺長安……這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煤礦文工團聯合打造的舞臺劇《俑立千年》中的精彩瞬間。在博物館裡看戲,成爲觀衆瞭解文物的新方式。

2022年7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老專家回信,勉勵大家"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定文化自信,深化學術研究,創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推進文明交流互鑑"。

一件件文物"走"出庫房、"走"上展線,在豐富多樣的展陳方式中把中國故事講得更鮮活,讓精彩感人的歷史瞬間打動人心。

新技術與博物館融合的深度廣度前所未有,"雲遊博物館"成爲新潮流。故宮博物院近年來陸續上線"數字文物庫""全景故宮",讓90餘萬件館藏文物和紫禁城建築"近在眼前"。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沉浸式體驗等信息網絡技術在博物館展陳中得以快速應用。

博物館,傳承文明,也照鑑未來。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古老的文明煥發新彩。

對話,跨越時光,也跨越山海。

打開"絲綢之路數字博物館"網站,唐立獅寶花紋錦映入眼簾,這是西域動物紋樣與中國花卉紋樣相結合的典型產物。希臘的德爾韋尼克拉特瓶、埃及的象牙面板、英國的彩繪高腳杯……來自18個國家50餘家博物館的數字藏品面向觀衆開放,公衆可隨時聆聽絲路故事,體會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源遠流長。

"這樣的數字博物館在網上把世界各地的人和文化連接起來,就像過去真正的絲綢之路做到的那樣,幫助我們加強博物館之間的關係。"泰國詩麗吉王后紡織博物館策展人納卡諾克說。

面向未來,博物館走出有限空間,創造無限可能。隨着展覽的創新、技術的革新,館內和館外協同,線上和線下聯動,博物館爲觀衆打開古今中外的浩瀚世界,走向更加光彩奪目的未來。

輝光日新的文明印記,凝結人類的共同記憶,激發一個民族的精氣神。

回望歷史,1905年,晚清實業家張謇以私家典藏廣示天下,創建了南通博物苑,這是中國人開辦的第一家公共博物館。

120年過去,當下有越來越多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建設。江蘇南京六朝博物館推出"小青蓮"志願服務項目,由孩子們向遊客講述文物背後的歷史;浙江杭州江南錫器博物館,展陳禮器、酒具等錫器作品500餘件,填補了國有博物館在錫器領域的空白;陝西榆林長城保護志願者協會會長高秋燕,自建榆林長城主題展館,她說想讓更多的人聽見長城的故事……

點亮一盞盞燈,簇起一團團火。提供公共服務的博物館,將在公衆的共同參與與創造中,愈發枝繁葉茂。

涓涓不止江河生。"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一座座博物館如同磚石,壘起皇皇巨物。悠長文脈裡,迴響着一個古老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鏗鏘足音。

(相關報道見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