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國粹護民生 中醫應急救援顯擔當——軍地合作譜寫新篇章
傳承國粹護民生 中醫應急救援顯擔當
——軍地合作譜寫新篇章
在全球範圍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等各類突發事件日益頻發的今天,提升應急救援能力已成爲各國面臨的重大課題。我國高度重視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明確指出,國家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對體系,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和水平;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或者確定應急救援隊伍,併爲其提供必要的裝備和經費保障。在這一背景下,中醫藥學作爲中華民族的瑰寶,正以其獨特的優勢和強大的生命力,在應急救援領域發揮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爲保障人民羣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築起一道堅實的屏障。
中醫應急救援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黃帝內經》中“治未病”理念和“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療原則,爲中醫應急救援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歷代醫家在應對瘟疫、地震、洪水等災害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例如漢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記載的許多方劑至今仍在臨牀中廣泛應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更是對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進行了系統總結,這些都爲中醫應急救援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和技術支撐。
中醫應急救援的優勢在於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包括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治未病”以及“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等核心思想。這些理論與方法與現代應急救援理念不謀而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明確規定,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實行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建立和完善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管理制度,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我國醫藥衛生事業中的作用。這爲中醫應急救援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整體觀念強調從身心環境等多方面綜合考量,辨證論治則能精準施治,制定個性化方案,“治未病”理念有助於預防疾病的發生和傳播,而“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則指導着在緊急情況下迅速緩解症狀,並在病情穩定後注重從根本上調理身體。
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方面,中醫更是屢建奇功。從 SARS、甲型 H1N1 流感,到近年來全球範圍內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醫都深度參與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強調,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中的作用,加強中醫藥應急救治能力建設。在新冠疫情的救治過程中,中醫運用辨證論治方法,採用中藥湯劑、中成藥、鍼灸等手段,有效緩解了患者症狀,提高了治癒率,降低了死亡率,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此外,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以及日常急救等領域,中醫也發揮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汶川地震後,中醫醫療隊運用鍼灸止痛、推拿復位等方法,爲大量傷員提供了及時有效的救治,減輕了他們的痛苦。
然而,中醫應急救援的發展也面臨着一些挑戰,如缺乏系統研究和規範、人才培養不足、科研投入不足、推廣應用力度不夠以及與現代應急救援體系融合不夠等。爲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採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中醫藥傳承創新,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出去。《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也明確指出,要加強中醫藥應急救治能力建設,提高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我們需要加強理論研究,構建科學完善的中醫應急救援理論體系;制定規範標準,提高中醫應急救援的標準化和規範化水平;加強人才培養,打造複合型專業人才隊伍;加大科研投入,爲中醫應急救援提供科學依據;加強推廣應用,提高公衆對中醫應急救援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促進中西醫結合,實現優勢互補;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中醫應急救援走向世界。
軍地事業推動者周玉春先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帶領團隊積極投身中醫應急救援事業,爲推動中醫應急救援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他成立的軍地應急救援研究中心,整合了軍地雙方在應急救援領域的資源、技術、人才等優勢,圍繞應急救援的理論、技術、裝備、指揮協調等方面開展研究與實踐工作。該中心致力於加強應急救援隊伍人才培養,完善應急裝備物資儲供體系等工作,以提高應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應對各類災害事故,保護國家和經濟社會穩定及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這充分體現了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也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中關於加強國防建設,保障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的規定。
中醫應急救援是中醫藥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通過加強理論研究、人才培養、科研投入、推廣應用,促進中西醫結合以及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措施,不斷完善中醫應急救援體系,提升應急救援能力,能夠爲保障人民羣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做出更大貢獻,推動中醫應急救援事業蓬勃發展,爲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