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胞波情誼 捍衛人間正道

本文轉自:人民網

楊祥章

5月9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出席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週年慶典期間,會見緬甸領導人敏昂萊。習近平主席指出,要共同捍衛以聯合國爲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爲基礎的國際秩序,維護髮展中國家正當權益,緬方對此積極認同、高度評價。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也是中國和緬甸建交75週年。值此重要節點,兩國領導人的這一重要共識體現了中緬兩國反殖反霸、堅守國際公平正義的歷史傳承和現實擔當,代表了廣大發展中國家求團結、反霸權、促和平、謀發展的共同心聲。

中緬山水相連、胞波情深,兩千年前的“南方絲綢之路”見證了中緬人文相親和文明交融。近代以來,兩國人民在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利益的鬥爭中並肩奮戰,在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協同發展的道路上相互支持,共同譜寫了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睦鄰友好的歷史篇章。

血火淬鍊的反法西斯同盟。作爲友好近鄰,中緬兩國有着共同反抗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歷史記憶。上世紀40年代,中國戰場與緬甸戰場同爲世界反法西斯東方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遠征軍將士入緬抗擊日本侵略者,有力守護了中國的西南門戶,助力了緬甸人民爭取國家獨立的鬥爭。兩國民衆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修通了從雲南昆明到緬甸臘戍的滇緬公路,開闢了國際援助物資運往中國戰場的生命線,爲打破日本帝國主義殖民者對華封鎖提供有力支持。中緬兩國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合作,彰顯了同甘共苦、命運與共的胞波情誼,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和平共處的東方智慧。新中國成立後,緬甸是最早予以承認的國家之一,是最早與中國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鄰國,有力促進了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兩國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中密切協調配合,展現了發展中國家通過多邊平臺爭取話語權的努力和成效。1955年,中國、緬甸、印尼等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在萬隆召開會議,倡導“不結盟”和“求同存異”,成爲“全球南方”國家反殖民運動、加強團結合作的標誌事件。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萬隆精神提倡“平等、包容”,共同成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中國家追求平等、獨立與和平的外交實踐,是亞洲文明對現代國際關係的歷史性貢獻。

國際舞臺的相互支持。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第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權利。緬甸是簽署“兩阿提案”的23個國家之一,投出了支持中國的贊成票。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關鍵時刻,恰逢緬甸著名外交家吳丹擔任聯合國秘書長。吳丹秘書長秉持國際公義,在提案表決前夜,頂住壓力確保程序公正,並在提案通過後第一時間致電周恩來總理,通報這項重要決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以來,始終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並在聯合國框架下爲維護包括緬甸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利、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時代的守望相助。2020年1月,習近平主席歷史性訪問緬甸,中緬關係進入構建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中緬兩國始終踐行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初心,不斷深化全面戰略合作,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問題上堅定相互支持。無論是遭逢自然災害,還是面臨新冠疫情、金融危機等嚴峻挑戰,中緬兩國始終攜手同行,相互支持、相互幫助。今年3月28日,緬甸發生7.9級強烈地震,中國救援隊第一個抵達震區協助緬方抗震救災,中國政府宣佈一系列對緬緊急人道主義救災援助,爲緬甸救災和災後重建提供有力支持。緬甸人民稱讚中國是“金山銀山換不來的真朋友”。天災無情,人間有愛。正是這樣一段段故事,不斷續寫着中緬胞波情誼的新篇章。

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地區國家正站在整體振興新起點上。中緬兩國將繼續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弘揚萬隆精神,捍衛兩國和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爲賡續新時代胞波情誼增添新動能,爲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抵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建設開放合作的國際環境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爲雲南大學緬甸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