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測中共對局勢走向的認知
(示意圖/達志影像)
中共如何看待賴總統就職後的美中臺關係?知己知彼是穩健處理兩岸局勢的基本功。我政府的兩岸政策需要建立在全面的、精準的掌握中共對兩岸形勢研判的基礎,才能規畫合宜的對策,掌握戰略主動權。
這次兵推,想定時段設在520至1105美國大選之間。紅組推斷中共如何認知賴政府在政治定位議題的舉動與美國的對臺政策。根據賴總統演說內容與選前選後中共的反應,紅組認爲中共已負面定性賴政府,認爲賴政府將「鞏固兩國互不隸屬的認知」。賴政府可能在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等不同政策領域上落實兩國互不隸屬原則。可能作法包括強化聯合國2758號決議不涉及臺灣外交空間的論述、擴大修正禁止國人擔任中共黨政軍職務公告例示、加大力度執行國安五法和反滲透法、制訂臺灣文化基本法、兩國互不隸屬的概念融入中小學課綱,及操作降低臺灣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等。
紅組同時推斷中共認爲美國對臺政策的指導原則是「在美中競逐關係持續下,確保臺灣配合美國的戰略利益與對中政策」。美國會從不同政策領域遂行此一原則。可能作爲包括美臺官員互訪層級提高、加大要求晶片等臺灣生產之關鍵性戰略物資必須有部分在海外生產,要求臺灣隨美中科技戰、經濟戰與軍事對抗之持續,配合美國加強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持續強化臺灣自主防衛能力與美軍在臺海的實際存在。
根據前述推斷,美國支持臺灣,但會要求生產晶片等關鍵性戰略物資的臺廠必須同時在美國或海外設廠生產。其他大國可能也會對臺廠提出相同要求,確保萬一出現臺海危機時,降低對自身的國家運作影響。然而,長久之後,臺灣在供應鏈的關鍵地位可能減弱,大國支持臺灣的力度和意願可能減弱,形成「不能沒有臺積電,但可以沒有臺灣」的現象。同時,「臺灣+1」現象一旦頻繁出現,會對人才外流、投資、外貿、稅收與就業產生的影響也需納入賴政府的國安戰略評估與規畫。
其次,若對岸市場仍是臺廠的重要市場,但中共認定賴政府會落實兩國互不隸屬理念,並配合美國加強對中國的科技出口管制,可能會交叉運用經濟脅迫,如中止部分ECFA產品對臺關稅減讓,阻擋臺灣加入CPTPP等區域貿易組織;並透過經濟吸納,如落實福建21條使臺廠須在大陸設廠,形成「臺灣+2」。
最後,灰色地帶行動是中共削弱中華民國管轄權,對臺施壓的重要手段。面對中共「和平改變現狀」,賴政府宜及早制定迴應準則。(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暨東亞所特聘教授兼國關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