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送農戶政府爽躺平 專家批因陋就簡釀業力引爆
▲因應廚餘無法餵豬政策,不少地方清潔隊必須撥用他處人力全力支援廚餘清運,像竹北市公所就調度一臺資源回收車用以備援清運校園廚餘。(圖/周志龍攝)
圖文/CTWANT
非洲豬瘟疫情毀了各縣市早已行之有年的廚餘回收鏈,爆量清運工作更是壓垮各地清潔隊。專家直言,臺灣廚餘處理法早就落伍多年,過去農戶與畜牧場餵豬搶着要廚餘,各縣市樂得把清理工作「外包」,如今廚餘不能餵豬把「外包仔」嚇跑了,但每天至少0.2萬噸新增的廚餘仍亟需去化,必須趕快發展廚餘堆肥與生質能發電,纔有底氣面對剩食危機。
CTWant調查,2024全年全臺廚餘回收量達78.2萬噸,其中餐廳與機關「事業廚餘」佔26.7萬噸,幾乎全被收購拿去餵豬;而家戶廚餘50.5萬噸中,也約有42.8%烹煮後餵豬,另外45.8%則作爲堆肥之用,還有不到一成試行生質能發電,最後2%家戶廚餘則導入生態循環模式,由黑水虻幼蟲吃光光。而若是以縣市分,2024年廚餘餵豬量第一名的縣市是高雄市5.5萬噸,臺中市3.5萬噸規模也不小,其餘四都每年也都各有約2至3萬噸廚餘由豬「扛責」。
▲被聯合國喻爲「大自然清道夫」的黑水虻(Black Soldier Fly),因其強大的繁殖速度及分解廚餘的能力,廣受國際重視。(圖/CTWANT攝影組)
曾任立委的監督施政聯盟召集人陳椒華就回顧,2004年在臺南曾推動「廚餘回收堆肥化」再利用,說服了時任臺南市長許添財推動臺南市第一座安南區「城西」廚餘堆肥場,確實讓垃圾有效減量,還吸引未合併的時任臺南縣長蘇煥智在當時的新化鄉也蓋了一座廚餘堆肥場遙相輝映。如今兩座堆肥場都轉型成「高速廚餘發酵廠」,設施能夠將廚餘在10天內轉化爲有機肥料讓農民使用,比傳統堆肥的60天時間來得快多了,更在如今廚餘風暴中,成了臺南市政府拿來當說帖的亮點。
▲前立委陳椒華(圖)推動廚餘堆肥20年了,她直言不少縣市因爲廠商搶着收廚餘養豬,地方政府樂得輕鬆,過去對於廚餘堆肥是興趣缺缺。(圖/CTWANT攝影組)
但陳椒華也點出隱憂,因爲即使24小時全數運轉,「高速發酵廠」頂多扛下全臺南三分之一的廚餘量,其他還是要靠堆肥廠暫置,問題也不是百分百解決。她直指,過去第10屆立委任內有盯環境部到各地廣設「高速廚餘堆肥廠」,但各縣市興趣缺缺,因爲承平時的廚餘「廠商和農戶都搶着來收」,地方因陋就簡慣了,根本懶得掏配合款與人力改變廚餘處理方式,如今非洲豬瘟來襲,讓大衆上了一課,或許對「廚餘堆肥」轉型是一次契機。
長期研究廚餘資源再利用的未具名國立科大教授則坦言,環保清潔是地方自治項目,因此儘管環境部喊破喉嚨要求維持廚餘分類,但早已被「廚餘山」壓垮的地方公部門根本難以配合,從新北市「開槍」喊出「熟廚餘瀝乾丟一般垃圾」與環境部「對着幹」後,新竹縣等地方也陸續跟進,中央環境部反而「裡外不是人」,加上垃圾清運大多跨縣市,「廚餘都掌握不了了,你能掌握一般垃圾流向嗎?」他直言要從廚餘疫調是難上難。
受訪者不約而同呼籲,廚餘應做成堆肥或生質能發電再利用才能減少管理風險,等到3個月無新增豬瘟病例讓風暴過去,未來都該逐年減少廚餘餵豬量,雙管齊下一面引導廚餘「堆肥」,另一面輔導升級畜牧業,開發新型飼料減少廚餘餵豬需求,才能避免非洲豬瘟噩夢重演。
▲北市南門市場好吃的溫體豬肉在節慶時常大排長龍,如今全臺禁宰令一下也難逃衝擊,全臺溫體豬市能否恢復往日榮景?各界關注。圖非指涉特定店家。(圖/CTWANT攝影組)
延伸閱讀▸ 剩食危機1/直擊廚餘爆量豬瘟疫情藏隱憂 地方清潔隊工作翻倍喊救命▸ 雙喜臨門1/黃沐妍戴婚戒攜男友離開臺灣 照鏡撫凸肚爆有孕▸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