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貧困的孩子,面臨更高行爲問題風險!
佐治亞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出生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在整個童年時期更有可能表現出攻擊性的、衝動的行爲。
此前的研究將這類行爲與各種不良後果聯繫起來。表現出攻擊、衝動行爲的孩子可能在交友方面存在困難,在學校成績不佳,認知能力也有所下降。
從長遠來看,這些問題可能導致輟學、失業以及理財不善。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出生時的經濟狀況與孩子成長環境之間的聯繫。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社會服務研究雜誌》上。
出生在貧困家庭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現行爲不端,比如發脾氣、戲弄他人、打架、撒謊和作弊——無論他們生活在貧困率高還是低的社區。
然而,對於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成長環境很重要。
3歲時,生活在高貧困社區的富裕家庭孩子與出生在貧困家庭的同齡人一樣,都有可能出現行爲問題。
這項研究依據的是“家庭與兒童幸福未來研究”的部分數據,該研究對1600多名兒童從出生到15歲進行了跟蹤調查。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佐治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員蘇斌·金(Soobin Kim)說:“我們知道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孩子的發展有很大影響。這篇論文的主要結論是,在孩子生命的前15年裡,出生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出現行爲問題的概率始終高於出生在非貧困家庭的孩子。”
“但我們也強調,生活在貧困社區也會對富裕家庭的孩子產生影響。”
出生在貧困家庭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持久影響。
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完成學業的可能性更低,更有可能遭遇犯罪問題和心理健康困擾,而且往往獲得醫療服務的機會不多。
這些不利因素會讓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極難打破貧困的惡性循環。
經濟問題也會加劇家庭壓力。
爲錢發愁的父母更可能採取更嚴厲、管控欲更強的教養方式,而這可能會適得其反,讓孩子做出更多叛逆行爲。他們可能也沒多少時間和精力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這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與高收入家庭的孩子相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15歲之前,一直表現出更多問題行爲。然而,尤其是在3歲左右,住在低收入社區的高收入家庭孩子也表現出了類似程度的問題行爲。
“這表明,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孩子和他們的家庭深受貧困社區缺乏安全保障和資源(像日託服務、優質教育和穩定工作機會這些)的影響,” 金說。“但一旦孩子開始上學並與其他朋友羣體互動,社區對孩子行爲的影響好像就會變小。”
研究人員表示,解決與家庭收入和社區環境相關的資源差距問題,是爲兒童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的關鍵。
擴大諸如“開端計劃”(美國衛生與公衆服務部旨在支持兒童成長和學習的項目)這類項目,可能有助於縮小不同社會經濟背景下兒童在幼兒期的行爲差異。
對於學齡兒童,學校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促進更牢固的同伴關係以及增強孩子在學校的歸屬感來發揮關鍵作用。
研究人員還稱,旨在幫扶家庭的扶貧項目需要儘早啓動,以彌合不同社會經濟背景兒童之間在發展和環境方面的差距。
由佐治亞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