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女膜、惡露成功正名 衛福部表態將討論「修復術」存廢

臺灣女人連線與民進黨立委林淑芬在今(15)日召開記者會,宣佈自2022年發起「處女膜/惡露正名運動」已成功將「處女膜」正名爲「陰道前膜」或「陰道瓣」、「惡露」則爲「產後排出物」。(姚志平攝)

臺灣女人連線與民進黨立委林淑芬在今(15)日召開記者會,宣佈自2022年發起「處女膜/惡露正名運動」已成功將「處女膜」正名爲「陰道前膜」或「陰道瓣」、「惡露」則爲「產後排出物」,不過記者會呼籲「處女膜修復術」違反醫療倫理,盼衛福部禁止。

隨着正名運動推進,衛福部於2023年正式函文醫師公會與婦產科醫學會等醫學團體,明確指出「處女膜」與「惡露」爲帶有性別歧視意涵之用語,醫療現場應停止使用,而健保給付項目中的「處女膜切開術」、「惡露評估」等用詞亦皆修正爲「陰道前膜切開術」與「產後排出物評估」」,共完成五項修正;教育部也完成《國語辭典》相關詞條的修訂,增列性別觀點與語義提醒,使用語更貼近醫學原則與性別平等精神。

林淑芬表示,這是正名的一小步,卻是反歧視的一大步,肯定衛福部與教育部的行動,但封建時代遺留下來的性別文化根深蒂固,改變需要更多努力,才能真正消除社會中的性別歧視與不當價值觀。

臺灣女人連線秘書長陳書芳指出,坊間的「處女膜修復術」,業者透過「宛如處女」、「完璧歸趙」等錯誤觀念操弄女性焦慮,將沒有醫學必要性的手術包裝成「醫療行爲」,實際上是以醫療名義進行的性別暴力,違反醫療倫理,應予禁止。

臺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強調,該修復術缺乏實證支持,反而可能對女性身體造成傷害。國際間已有多國討論或禁止此手術,臺灣無強大的宗教文化壓力,禁止此術式在醫學與性別平等上都有其正當理由。

臺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醫學會完全支持正名,認爲身體的名稱不應帶有價值判斷,在收到衛福部的函示後,醫學會已正式公告並透過繼續教育傳達給醫療人員,未來診斷書等醫療文書的用詞也將全面修正。

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迴應,衛福部支持「陰道前膜」與「產後排出物」的正名,希望藉由記者會讓更多民衆瞭解用詞的重要性,至於「陰道前膜修復術」是否禁止,將邀集醫學會及相關團體討論,並與民衆溝通其必要性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