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電芯價格上漲三大因素

7月以來,儲能電芯價格呈現向好趨勢,100 Ah/280 Ah/314 Ah型號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或持平,主因系碳酸鋰價格反彈提高儲能電芯單位成本,短期內價格形成支撐。

且當前儲能市場較爲景氣,隨着7月末中美新一輪經貿會談達成共識,現行關稅政策有望延期90天,爲儲能產品出海提供了寶貴的緩衝期。

回首來看,7月是今年影響儲能電芯價格的關鍵月份,海外方面隨着“大而美”法案通過,儲能ITC補貼延至 2036 年,政策支持窗口敞開,預計今年全美儲能市場裝機量會加速;國內方面隨着各省136號文件落地,儲能行業盈利模式將逐漸完善,中長期來看潛力較大。

起點鋰電分析認爲,儲能電芯價格上漲有以下三大原因:

一、需求增長超預期,動力和儲能增長都超預期,尤其是大儲。

今年以來大型儲能項目迎來爆單潮,與去年產能過剩的局面形成鮮明對比,上半年電芯出貨激增的情況下還是滿足不了需求,儲能企業出海更是順利,新籤海外訂單近200個,涉及國家超過50個,具體來看,歐洲工商業儲能新增裝機有望走出低谷迎來拐點,新興市場如中東、澳洲、東亞等也迎來大規模訂單潮。

隨着儲能的爆單,頭部大廠的業績也隨之上升,7月30日寧德時代半年報顯示儲能收入已經達到284億元,毛利率更是達到了25%,產能利用接近90%;億緯鋰能雖然暫未出現半年報,但今年Q1儲能出貨暴漲80%;楚能今年狂攬超35GWh訂單,入圍新華髮電、中車四方所、中國電建、中核匯能等多家央國企項目;中創新航上半年預盈最高7.93億迎來大幅增長。

二、電芯主要原材料成本上升,碳酸鋰帶動正極,電解液材料成本和價格上升,另外就是材料企業持續虧損,不可持續,有漲價訴求。

起點鋰電此前在報道中分析了7月碳酸鋰價格上漲的原因,例如鈷礦顯示出口導致三元材料價格上漲;第四代高壓實磷酸鐵鋰加速上車導致磷酸鐵鋰價格上漲;8部門聯合啓動全國非法傾倒處置固體廢物專項整治行動對電池價格產生影響;《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將於2026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等幾大因素的推動。

電解液價格也有所回暖,核心原材料六氟磷酸鋰、溶劑價格迎來上漲,添加劑價格相對穩定,導致電解液整體制造成本有所上漲,儘管短期內還是處於供過於求格局,但下行趨勢已終止,預計後續將保持維穩甚至小幅上漲趨勢。

六氟磷酸鋰目前行業龍頭廠商還處於盈利狀態且滿產,下游訂單需求飽滿,尾部廠商逐步退出,行業集中度可能還會進一步提升。

從2023年到如今,上游材料廠商經歷長期虧損,已經不可持續,所以未來不管是正負極還是隔膜以及電解液,結束內捲回歸正常競爭是必然趨勢。

三、國家反內卷,加強環保和生產合規成本,主要鋰礦和電池材料均是化工相關,成本會大幅度上升。

其實價格上漲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卷不動了,不管是行業還是國家均意識到,要出臺政策來進行系統監管了。

價格的博弈關鍵環節在電池廠,曾幾何時電池廠佔據着儲能產業鏈以及動力電池產業鏈的絕對強勢地位,而材料廠在面對市場變化時迴應方法只能是通過增加客供份額來緩和矛盾,所以隨着電池廠的競爭激烈,中國新能源產業越做越大,但利潤卻越來越微薄。

這時候,產業鏈優化、提質,迴歸秩序競爭就成了主流。

2024年7月就有相關會議指出強化行業自律,防止惡性競爭,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出了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政策思路已經明確,且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重申。

今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完成修訂,7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修正草案(徵求意見稿)》公佈,增設多條與“反內卷”相關的款項,各行各業紛紛響應。

7月3日工信部召集寧德/比亞迪等14家鋰電企業進行會談,明確要求依法依規治理無序競爭,杜絕低於成本價銷售進行售賣的亂象,並帶領33家頭部企業簽署《行業自律公約》,簽字起即開始階段性減產控產。

上游材料的開採方面也是如此,7月14日宜春市自然資源局對8家礦山企業下發通知,要求其在9月30日前完成礦種變更儲量覈實報告的編制工作,該事件被認爲是碳酸鋰供給收縮信號,也迎來了碳酸鋰期貨回暖,且藏格礦業子公司因違規採鋰被責令停產後,期貨還再度拉漲。

市場份額確實對一家企業來說有“面子”,但市場有運行的規律的週期性,因爲搶佔市場而破壞產業平衡,導致收入下降、虧損等情況出現是損人不利己之舉,加劇了行業困難,目前反內卷已經在包括新能源在內的多個領域形成共識,確立新的價格體系至關重要。

作 者:宋博文

聲 明:本文由起點鋰電原創,版權歸屬起點鋰電,如需轉載或開白聯繫起點鋰電小編(微信:qd-Lib1222)!

01

02

03

04